□胡碧云(郑州大学)
近日,重庆一位大学女生在校招时多次投简历被拒绝。她鼓起勇气,询问招聘人员未通过的原因。招聘人员耐心解答:“简历上不光要首先标注好学历,其次就是你的能力。在学校里参加什么学生会、社团,我们并不关心,也不看好,我们主要看好的是你有没有其他有助工作的项目,包括一些比赛啊,还有一些大厂的实习经历,还有技能、奖学金这些。”(10月26日 《齐鲁晚报》)
作为一名校招的被应聘方,大部分求职者在收到拒绝的消息之后往往黯淡离场,很少有人会想到反问面试官自己没有通过的理由。即使有鼓起勇气者,也往往被几句敷衍搪塞的话应付了事。幸运的是,这位勇敢的女生遇到了一位愿意给后来人“撑伞”的招聘人员,于是就在这次转变思维的“打破常规”之中,她得到了来自HR的一手消息和求职线索。而从招聘人员给出的答复中也可发现,想要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大学生们在四年或者更长的学生生涯中需要转变传统学生思维,打破既定规格的束缚。
就目前普遍的大学培养方案和评判标准来看,高校主要注重的是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即使兼顾了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要求,但是“成绩”这一项的占比依然不小。并且在实践活动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为了所谓绩点和综测,只将自己的眼光投向校内的活动,活跃于各类社团组织之间。不可否认确实有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增长了能力、积攒了一定的社会资源,但是面对现实的挑战,在高校培养体系下的大学生们更应当顺应职场的要求,在大学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应的能力和社会经验。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于学生职场能力的培养,例如职业规划课程、职业技能大赛以及企业宣讲会等等,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并未重视这些可窥见真实职场的机会,甚至认为这些是浪费时间的“水课”“水讲座”等等。诚然,高校在为学生提供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方案这一方面仍然有很多改进的空间,政府也需出台相关政策、改善高校应届生的求职环境。但是个人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外界的改变,在大环境面前,大学生们所能做的最高效、最实用的措施就是具备长远眼光、主动出击,明确职业规划,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关注行业动态并且增加实践经验,在就业考验到来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先人一步。
总而言之,在这个更新迭代、人才辈出的时代,敢于“破格”、闯出舒适圈,才能在接踵而至的考验中夺得先机,实现个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