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姚宇超 长沙报道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自2007年,长沙市科技局启动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以来,从驻长高校、科研院所里走出一批“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的“科技明星”。他们脚下沾满泥土,额上挂着汗珠,把果园、稻田、养殖场当做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二教室”,把科技动能推向田间地头、牧场农舍,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徐丰(右)和同事在进行葡萄种植技术指导。
“有这样的特派员,心里比葡萄还甜”
眼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走进位于长沙县东塘村的绿叶水果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葱葱郁郁的叶子下,一串串珠圆玉润的葡萄,像晶莹剔透的绿宝石,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果粒与果粒之间要留有空间,基部可适当多一些,下部少一些……”来自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特派员徐丰和他的同事,正与果园的技术负责人赵大松一起,在大棚里查看葡萄的生长情况,并不时交流着疏果时的注意事项。
“现在正是果园最忙碌的采摘期,徐教授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一两次,对我们进行技术指导。”赵大松说。阳光玫瑰是葡萄中的特殊品种,种植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良土壤,如何管理苗木,如何疏花疏果……徐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在指导过程中,徐丰总结出优质葡萄“计划生育”的操作要领。所谓“计划生育”,就是采用科学种植方式,严格控制产量、提升质量。每一穗葡萄只保留60—70颗果粒,每粒葡萄控制在10克左右。起初要剪掉那么多果子,赵大松还有些心疼,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样一打理,今年果园的采摘期不仅比往年提前十天,抢先上市,而且品相更好,甜度更高,收入、口碑都有了保障,预计产值能比去年翻一番。“有这样的特派员,我们的心里比葡萄还甜!”赵大松由衷赞叹道。
付爱斌(左)和彭成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特派员是我最信任的人”
在山清水秀的长沙县福临镇影珠山下,湛蓝的天空和大片大片的绿色稻田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秀美的乡村画卷。长沙萨默农业有限公司的彭成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提前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
2015年,彭成回到家乡福临镇开物村成立长沙萨默农业有限公司,主要种植水稻,附带水产养殖。公司流转了1000亩水稻田,但产值平平,甚至还有亏损。“我们是有干劲儿,没技术!”彭成感慨。而科技特派员付爱斌的到来,解决了彭成的难题。
“付教授是我最信任的人!”彭成说,从选种、种植再到加工,付爱斌全程参与,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而付爱斌带来的绿色防控技术,也成为企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运用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控制害虫,比如在稻田里竖起太阳能杀虫灯,在道路、周边田埂种上百花草等植物,保护青蛙、蜘蛛这类害虫的“天敌”,少用甚至不用化学农药;付爱斌还想办法提高水稻自身的“免疫力”,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氮肥用量,增施富硒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经过技术指导,现在萨默农业有限公司所种大米硒含量平均每公斤可达0.2毫克以上,是普通大米的5倍,且镉含量远低于国家控制标准。如今,彭成的水稻每亩收益可达四五千元。周边的农户看到后,也纷纷向他们学习新技术。
不仅带来技术,作为后盾单位,付爱斌所在的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也积极为彭成提供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帮助,为企业减轻了不小的成本。“能够把自己的研究真正转化为实际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也是我作为特派员最高兴的事儿。”付爱斌说。
据了解,自2017年开始,长沙市科技局共选派徐丰、付爱斌这样的农业科技特派员139名,并给予1300余万元资金支持。三年多以来,这些特派员奔赴基层农业科技企业、农民合作组织、行政村等开展帮扶,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帮扶农企成长的主力军,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技扶贫的排头兵。接下来,长沙市科技局将继续扩大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管理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方式,让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