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赴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调研,称其是中科院在湘的唯一一朵“金花”。
这朵“金花”为何开在湖南,又是如何为湖南增色的?观潮君特意前往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替大家一探究竟。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入湘:承担国家农业现代化使命
1978年,中国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四个现代化”成为时代号角。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萦绕党和国家心头的重大科技难题。
同年,中央领导同志指示中国科学院“要抓农业科学实验,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为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中科院在全国选了三个基地县设立了研究所,目的是为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提速,从而带动片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所长谭支良告诉观潮君:“当时中科院在全国选择三个基地县,分别是代表东北‘黑土地’的黑龙江海伦县、华北平原玉米带上的河北南皮县、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湖南桃源县。”
资料显示,197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首任所长由我国著名土壤学家李庆逵院士担任。研究所的任务是:以桃源县为基地,探索我国南方地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科学技术研究、中间试验、新技术应用和农业经济问题。
一年之后的1979年6月,研究所办公地点由湖南桃源先后迁至长沙市南郊的湖南省技术物理所和长沙市东郊马坡岭省农科院一大队,同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直到2003年,再次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并扎根至今。
观潮君了解到,研究所虽然在桃源县只有一年时间,但在桃源的研究成果,对湖南乃至中国农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谭支良接受观潮君采访。
“桃源经验”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大规模县级农业区划工作的开展;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在全国率先制定的桃源县域1980-2000年综合发展规划,推动了湖南省及全国1500个县市采用此方法编制了区域发展规划。
升级:扎根湖南服务三湘
观潮君注意到,在8月17日的调研中,杜家毫对这朵“金花”所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称其“扎根湖南、服务三湘”。
那么这朵“金花”是如何服务三湘的呢?
长沙县的开慧镇、金井镇,是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如今美得像花儿一样。2018年湖南打响乡村振兴“第一仗”时,全省各县市区的党政主要领导都曾前往参观。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的农村和农业生活污水处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技术,正是来自于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而在生猪、肉牛、奶牛等大型畜禽养殖方面,研究所通过与湖南的主要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合作,成立联合的研究创新平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锦江正在对进行耐淹实验的水稻进行观察。
近年来,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嘱托,以粮食安全为底线,推动湖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觑。
就观潮君了解,隆平高科、新五丰、湘佳牧业、唐人神等一个个被视为湖南“农业之光”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背后,都有着这朵“金花”的影子。可以说,湖南在农业现代化路上,这个研究所提供了非常强劲的动能。
那么这朵“金花”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谭支良告诉观潮君,目前研究所总人数为260人,其中中高级研究人员130余名,同时还有300余名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养猪院士”印遇龙。
2008年,研究所的“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其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建所以来作为主持单位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与试验示范”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科技成就进展90项成果之一。
在一栋实验楼的二楼研究所饲养了数十头小猪用于动物营养研究。
观潮君在研究所也见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比如,研究所里的猪和羊是养在二楼的,水稻是种在地下水池中的。
据观潮君了解,近年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在农村污水处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猪健康养殖、湿地生态修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优良种质创新等方面推广应用了一大批先进方法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研究所形成了“研究所+野外台站+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县+企业”这一成熟的协同创新网络,在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与研究所合作的湖南湘丰茶业有限公司由小作坊跻身全国20强,该项合作甚至被列入了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经典模式。
未来:为绿色湖南高质量发展助力
如果说,扎根“鱼米之乡”,用科学技术稳定粮食产量、守护“中国人饭碗”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是研究所的历史使命。
时至今日,探索农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机制并建立其关键调控技术体系,为中国的亚热带地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安全农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区域生态发展,则是研究所的新时代使命。
陈学宗来自甘肃,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除了学习,他每天还要负责饲养几十头研究所用于科研的羊。
谭支良告诉观潮君:“我们会相对稳定地保持优势研究方向,更多地聚焦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健康。”
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所已经完成了从任务建所到学科建所的战略转型,在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凝聚、台站建设、园区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速度和发展态势进入了全院“第一方阵”。其研究成果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咨询和服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8月17日的调研中,杜家毫也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提出了期望:“加快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对此,谭支良表示,“针对湖南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粮食产业(水稻),一个是畜禽养殖,研究所将持续加大技术投入,持续推动湖南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同时又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期。而这三场战役的战场都集中在农村地区,所以“三农”发展仍然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的“硬骨头”。
而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少不了科技对农业的赋能。
谭支良告诉观潮君,现阶段研究所瞄准的并非某个具体领域,而是“三农”的大生态。“农业与生态系统的融合,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长期方向,为实现湖南区域内农业生态系统的安全,为绿色湖南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