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走进非遗丨靖州苗族歌鼟,大山深处传出的天籁之音

来源:红网 作者:胡邦建 编辑:施文 2019-12-30 09:48:27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历史沉淀。对于怀化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五溪之地的精神脉络,滋养着这个城市的灵魂。

目前,怀化共有1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即日起,红网时刻推出《走进非遗》系列报道,带你深入了解怀化国家级非遗项目,讲述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且看非遗在文旅融合中如何走进生活,绽放芳华。

靖州苗族歌鼟是一种独具韵味的多声部民歌形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靖州锹里地区,演唱苗族歌鼟已成为不少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靖州苗族歌鼟的演唱语言主要用当地苗族土语,是苗族人民朴素心声和情绪的表达。

微信图片_20181222123903 - 副本.png

近年来,靖州县在当地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了“苗族歌鼟”进课堂活动。

靖州苗族歌鼟国家级传承人龙景平(中)在传习所外教授孩子唱歌鼟。

红网时刻记者 胡邦建 怀化报道

12月25日,湖南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横江桥便民服务中心青龙界,一场苗侗风情浓郁的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精彩上演。

舞台上,身着苗族特色服饰的阿哥阿妹,深情对唱靖州苗族歌鼟(teng),歌声悠扬婉转,娓娓动听。“好听!不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一曲唱罢,来自广西的游客周先生不禁连连称赞。

“深山珍宝”“天籁之音”……这是欣赏过靖州苗族歌鼟的文艺爱好者和游客对它的评价。

说起苗族歌鼟,在靖州境内,特别是锹里地区,已成为不少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靖州锹里苗族同胞世代居住于崇山峻岭之中,数千年来,在狩猎、伐木等生产、生活及抵御外来进攻中,创造和积累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歌鼟”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靖州苗族歌鼟是一种独具韵味的多声部民歌形式。歌鼟有:茶歌调、酒歌调、饭歌调、山歌调、担水歌调和三音歌调等。其歌词多为七言四句。演唱采取由低至高、由轻至重、由少至多的递进形式,多先以单人低声部起歌,其他声部先后进入,多声部相互交替流动,旋律优美,和谐自然。演唱语言主要用当地苗族土语,是苗族人民朴素心声和情绪的表达。2006年,靖州苗族歌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锹里一带的苗族同胞酷爱唱歌,他们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在苗寨,如果你想找到一个不会唱歌的苗族百姓,那比登天还难勒。”每逢重大节假日,龙景平都会登台,为远道而来的游客表演。

龙景平是锹里地区有名的歌师,也是靖州苗族歌鼟国家级传承人。对苗族歌鼟情有独钟的他,从小便跟随长辈学唱,凭着极高的悟性以及勤奋的学习,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

“苗族歌鼟没有乐谱,全靠口传心授。”在长期的演唱中,龙景平一边钻研歌鼟,一边传授技艺。然而,让他一度忧心的是,随着锹里地区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许多当地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大家对歌鼟的兴趣日益淡漠。苗族歌鼟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危机。

绝不能让苗族歌鼟失传!为此,龙景平深入锹里多地搜集苗族古歌资料,抄录了近万首苗族民歌,让靖州苗族歌鼟传得更远、唱得更响。同时,他还自办了靖州第一个苗族歌鼟传习所,积极开展授徒传艺活动,举办苗族歌鼟培训班。“希望让更多的人爱上歌鼟这一深山瑰宝。”龙景平说。

在龙景平的带动下,靖州苗族歌鼟的知名度越来越响。

为做好苗族歌鼟的保护传承,近年来,靖州县还依托当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动苗族歌鼟、织锦、苗族舞蹈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景区。其中,在三锹学校、藕团小学、大堡子镇岩湾小学、平茶小学等当地中小学校开展了“苗族歌鼟”进课堂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了解和传承非遗,使靖州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