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在湖南贵太太茶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电脑一键控制,茶油精炼过程中发烟点温度便得到精准控制;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车间里,立体冷却杀菌生产线像一座通天塔,可供刚烘焙出来的面包集体冷却;在加加食品集团的酱油发酵车间里,2000多个在线传感器对生产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在湖南金健速冻食品有限公司饺子生产线上,“机械臂”在饺子冷冻后迅速将它们传送到冷链运输环节……机械臂取代工人的双手、智能生产取代粗放生产,这样的生产场景,正在更多长沙食品生产企业的不同工艺环节中出现。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食品产业作为长沙的七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正沿着“智能化”“绿色化”的路径,寻求高质量发展。
机器换人,每人日均生产量提升14倍
机器换人,成本降低了,效率提升了。同许多行业进行智能化升级转型得到的红利相似,食品生产企业在减人增效降成本方面的获得感更为深刻。
“我的最大感受是,企业要做大,离不开机械化生产。”长沙银洲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桥说。米粉生产在湖南地区有上千年传统,过去手工作坊生产,上米靠人扛,布浆靠手调,熟化定型后的米皮,需要工人均匀切分,强度大,效率低,产出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针对手工生产的弊端,刘建桥根据米粉生产工艺的需求,自行研制出米粉自动化生产线。记者在该厂厂房看到,大米从仓库运送到清洗舱之后,由机器自动进行清洗磨浆、液位差调控布浆以及连续性成型切粉,将米粉的厚度控制在口感最好又不易煮烂夹断的1.7毫米。
“升级转型后,我统计发现,手工生产时代,一个班两名工人,每人日均生产量是80公斤。现在一条生产线上安排四个工人,每人日均生产量是1200公斤,增长了14倍。”刘建桥说,下一步,他将把机器臂引入生产线,建立溯源系统,进一步降低人员成本的支出,推动米粉生产行业迈向中高端。
盐津铺子升级传统生产线、上马烘焙智能制造项目后,同样是收获满满的惊喜:综合劳动用工减少70%以上,招工不再让人头疼。3条全自动面包、蛋糕生产线,年产能15000吨,年产值近6亿元,生产用工仅150人,若要达到同样的产能和产值,传统的半手工、半自动化生产所需的生产用工则是近千人。
安全加码,智能化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长沙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庆和表示,27家食品生产企业已获评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目前还有160家在朝着智能制造方向升级。
同样以过去传统手工生产的烘焙为例。靠生产蜜饯、各种豆干起家的盐津铺子,近年来在烘焙、糕点生产上加速产品的研发和市场的抢占。在这家生产企业的参观通道上,透明玻璃内的洁净车间,纤尘难觅,产品从配料、搅拌、醒发、冷却到独立包装等生产工艺流程尽在参观者的眼底。
这个生产“58天鲜小口袋面包”的车间里,最让记者惊叹的是巨大的冷却塔。该厂常务副总经理杨林广介绍,从原料投料到出成品,小口袋面包在生产线上经过16个小时的制作,就会进入“冷却”这个关键环节,一般需要冷却8.5至10个小时。在这道工序上,盐津铺子设计了一个宝塔状的设备,将1200米冷却链条上的食品,由直线冷却改为立体空间冷却,节省空间的同时,还降低了微生物风险。“智能制造为产品品质保障提供了硬支撑,像烘焙行业,减少了生产过程中食品与人的接触,把人为因素对于生产加工的不安全影响降到最低,进而让产品工艺从‘少添加’迈向‘不添加’,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食品安全,提升了产品品质。”杨林广说。
示范引领,一个按钮控制茶籽到茶油全过程
贵太太茶油董事长徐学文介绍,企业从1998年从事食品加工行业开始,就设想着如何用机器代替人工,真正向智能化转型、实现工厂车间无人看守自动化生产,则是近两年努力的结果。
2月底,长沙市推进智能制造聚力食品安全现场观摩会上,来自全市的食品生产企业见识了贵太太茶油通过智能化升级进行全产业链、全流程改造带来的效能提升:一个按钮,控制茶籽到茶油加工的全过程,“一瓶一码”全程可追溯,实现了食品安全从原材料到生产的一体化监管,打造的立体仓储智能仓库可以根据订单需求调整生产速度,一站式入库,自动化分拣,机器臂智能提货,极大地释放人工,提升了产品质量。
长沙市有食品生产获证企业千余家,它们在企业规模、市场空间、研发能力上均有不同,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拥抱新趋势呢?
长沙市工信局副局长吴宏亮介绍,2018年长沙市出台的《关于支持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的若干政策》提出,着力培育和聚焦一批高水平智能制造服务商。长沙市目前有百余家智能制造服务商,政策鼓励服务商到有意愿的企业进行点对点的服务,去告诉企业应该怎么做。一旦服务商的服务方案被企业采用,工信部门会根据方案的效果以及采购的金额大小,给予5万元到20万元的奖励。此外,长沙市对于实行智能化技改的企业,会根据采购的设备等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