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假脱贫”背后是“真忽悠”

来源:红网综合 作者:谭琼飞 编辑:黄思哲 2018-11-30 16:59:58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天一起来动脑,把我们贫困村的‘帽子’摘掉。出门办事,我这个当主任的很没面子……”2016年底的某一天,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新坎村村主任张德山和负责村务报账工作的张某林、党员张春光三人在一起喝茶聊天,张德山首先开口。平日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村务管理工作方案也多在这种情形下“研究”形成。(11月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固然,作为村主任的张德山认为戴着贫困村的“帽子”出门办事很没面子,这也无可厚非。只不过,在村集体收入达不到脱贫硬指标的情况下,张德山三人却“研究”出了一个歪主意:以尖峰生态公司名义跟村集体签订假协议,把虚构的50000元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从而达到脱贫摘帽的经济指标。然而,这样的“假脱贫”背后其实是“真忽悠”,又岂能蒙混过关。最终,张德山、张春光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用沉痛的代价为其他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实际上,类似张德山这样在脱贫上搞弄虚作假的还有很多。近年来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有的“虚报数字,1亩辣椒报5亩,1头牛写6头”;有的“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养殖收入8000多”;有的“不负责任,导致贫困户被错退脱贫”;还有的“越俎代庖,代填代签脱贫确定书”,以及有的“违规操作,不符合条件贫困户‘被脱贫’”,真可谓是五花八门。这些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搞“被脱贫”“数字脱贫”等弄虚作假问题,既影响了脱贫攻坚进程和质量,又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必须严肃查处、坚决纠正。

  毫无疑问,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要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在脱贫攻坚中欺上瞒下,搞“数字脱贫”“贷款脱贫”“预算脱贫”等弄虚作假行为,也许能忽悠一时,但终究有露出马脚的那一天。因为,扶贫工作最终要由群众来评判,要由时间来检验,只有群众的实际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真正达到了脱贫硬指标,这样才算是真的脱贫摘帽。

  当前,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在全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下功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办好办实这一民生工程。(清风反腐专栏特邀评论员、雁峰区纪委监委 谭琼飞)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