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莲酒的来历
周敦颐酒始于宋,兴于明,盛于清,香飘至今1000年。北宋宣和九年,周敦颐后人周伯达为金兵所害后,其夫人李氏随隆佑太后——南宋高宗赵构的母亲南渡,至临安、迁钱塘,南宋政府稳定后开始反思南迁的原因,其中一大主要原因是官僚腐败、没有君子之品和遵循天道,这是才发现周敦颐的可贵,于是南宋政府为纪念周敦颐,就由周敦颐的后人周澳组织,以周敦颐作《爱莲说》时构思所喝的其故乡老酒为主体,在当时的南宋首府杭州建立一座官家性质的酿酒的作坊,这座酿酒作坊位于西湖西侧岳飞庙前面,酿酒时取金沙涧的溪水造曲酒,配以周敦颐老家的老酒和莲花发酵而成。因附近的池塘种有菱荷,每当夏日风起,酒香荷香沁人心脾,因取名“周敦颐-曲院风荷”,当时此酒闻名整个朝野。后又因南宋的衰落,周敦颐后人就迁到了浦江盘溪和江西九江,再经时局变换和时光流经,几经辗转后由周敦颐的第九代孙周光远把此酒从九江带回永州,从此,此酒经继承、发扬和创新,得以了更好地发展,从而演变成今天的周敦颐莲酒。所以说,周敦颐从1017年到现在已经具有千年的历史!
少年周敦颐的三个传奇故事
周敦颐自幼聪颖,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周敦颐在故里一共生活了十五年。这十五年,周敦颐由儿少时期开始进入青年时期,由不谙世事、无忧无虑到粗知经史,并为以后在理学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五年的成长历程中,周敦颐在故里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
第一个传奇故事:命名五星堆
天禧五年(1021)重阳节,周辅成同几位兄弟一起聊天,共度重阳。当时秋高气爽,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田野里的禾根豆一片金黄。特别是村前的五个土墩子,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大家商量着要为这五个土墩子起个名,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名最为合适。这时,正在旁边玩耍的小敦颐,看到大人们沉思的样子,就脱口而出,说这五个土墩就像五颗星星。那东边的叫木星,南边的叫火星,西边的叫水星,北边的叫金星,中间的叫土星,合在一起,干脆就叫做“五星堆”。大人们听了,都觉得小敦颐讲得有道理,于是就将这五个土墩正式命名为“五星堆”,并作为楼田保的一景。
第二个传奇故事:少年立志
周敦颐从小聪明好学,勤于思考。到十二三岁时,周敦颐已经读完了《四子书》(即《四书》)和《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等儒家典籍。同时,周敦颐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不仅立意新颖,而且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为了弄清周敦颐的人生志趣,周辅成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观察。一次,周辅成在同周敦颐的交谈中,周辅成要儿子谈谈将来的志向。周敦颐说,自己长大后并不想做官,而是想在孔孟学说的基础上,再吸收各家学说之精华,将儒家学说推进一步,以便正人心,辟邪说。周敦颐的回答,周辅成在内心既非常震惊,又暗暗欣喜。震惊的是,儿子的志向实在太过于高远了,要实现这样高远的志向,谈何容易!欣喜的是,儿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将来决非泛泛之辈。
第三个传奇故事:月岩悟道
月岩位于都庞岭东麓,距周敦颐故居约七公里。岩洞内周围削壁千仞,白石璀莹。这个巨大的岩洞,还有东西两座洞门。最为奇特神秘的是,在这个岩洞内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的景物变化。如果你从东洞门进,朝西洞门行走,往头上的洞口看去,开始只能见到一弯“残月”,形似蛾眉,如下弦月。再往前走,那“月亮”像镰刀、像小船,由缺而圆。到了岩洞中央,当顶便是一轮“皓月”,成为“望月”。继续往前走,这轮“皓月”又逐渐由圆而缺,最后又是蛾眉一弯,成为“上弦月”。正是由于这种不同方位引起的景物变化,使月岩在人们的心目中充满了神秘感。相传周敦颐十四岁时,曾筑室于月岩,在那里读书并在那里悟得“无极而太极”的道理,为其后来学术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供稿:周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