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美国“酸碱理论”之父罗伯特·欧阳被美国法庭判处赔偿1.05亿美元,并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不过,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上,“酸碱体质理论”依然大行其道,号称在国内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梁双林就推出了自己的碱性产品“第六要素”。11月9日,梁双林辩称:“是美国人歪曲了理论,酸碱理论不会错!”但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则表示,他们对此理论并不认可。(11月12日 澎湃新闻)
如果说在美国“酸碱理论”之父出事之前,这位所谓的中国“酸碱之父”这样表态,倒还情有可原。可现在,酸碱体质理论已经彻底崩塌,而且是本宗本源的否定,如此一来,这一理论便失去了任何现实支撑和凭证,“骗子理论”已板上钉钉。可这位中国“酸碱之父”,到如今却还要嘴硬,认定酸碱理论无错。不禁令人疑问,这样的自信到底是打哪来的?到底是谁在故弄玄虚?
对于美国“酸碱理论”之父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的情况,这位中国“酸碱之父”也是将其与自己的所谓理论,彻底区别了开来,也算是摘得干干净净。他表示,这位美国人把酸碱理论学扭曲了,来骗取消费者,而他只是告诉消费者一些常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先不去管美国人的理论扭不扭曲,就只聚焦于其所谓的“只告诉消费者常识”的说法,也是漏洞满满,错误百出。
首先,其所谓的常识,依据在于《生物化学》教科书上关于“人体酸碱平衡”的内容。但是,酸碱平衡是指我们人体通过呼吸系统、肾脏系统包括免疫系统来调节的,人体也可以自行调节血液酸碱度。而不是“酸碱体质理论”所宣扬的那样,酸性体质是健康新杀手,酸性食物是不健康食物,并需要通过所谓的第六要素来影响细胞的酸碱平衡。一个强调自我调节,另一个强调外力介入,那这两个理论之间,还有什么本质联系呢?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
再来分析,“酸性食物是不健康食物”的所谓定义,很多专家学者都不认同,并指出平常摄入不同的食物不是因为它是酸性还是碱性,而是根据它的营养成分决定的。不管怎么说,我们能从反对的声音里,看到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从“酸碱体质理论”的各种宣传中,却看不到一丝科学道理,这便是最大的区别。那如果连科学道理都窥探不到,那“酸碱理论不会错”的说法,岂不沦为了笑柄?
其次,“只告诉消费者常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他们的理论已经成了科学常识,且作用只是提醒和建议,至于具体怎么办由消费者自己定。可是,其所谓的常识,就算不是错的,那也是一种有争议的学术观点,并没有完全“盖棺定论”,何来“科学常识”一说?
至于“提醒建议”的状态,果真有那么纯粹吗?要知道,这位中国“酸碱之父”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江苏一家生物制品公司的董事长。生产甲壳素及其衍生产品等营养食品,是这家公司的主要任务。那被商业化沾染了的“提醒建议”,怕是难掩“唯利”倾向。而且,近日有消费者质疑这家公司涉嫌虚假宣传,曾向有关部门投诉过,目前正在处理中。可见,“提醒建议”涉嫌“虚假宣传”,其中的异化转变,自然也少不了利益驱动。
对于“酸碱体质理论”,相关部门还是要早日组织专家再认证,如果真的是错误的,那就早日定性,并面向市场层面,全面撒网,强化细化监管,让那些忽悠人且害人的保健品早日销声匿迹。理论定性加上全面监管,迎来的便是越轨成本的提高,如此,“酸碱理论不会错”的自信,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强烈了。相关倡导者的故弄玄虚,才不至于仍有大市场。
文/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