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南省纪委监委对三起违规使用公务车、油卡典型案例公开通报,进一步严明纪律和规矩。从中央纪委以及各地纪委通报情况来看,此类案例并不少见,随着各地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公车私用得到有效遏制,但花样翻新的私车公养现象开始突出,成为“车轮腐败”新变种。(来源:中央纪委监委网站)
私车公养,顾名思义就是用公家的钱为私家车的消费“买单”。相比公车私用等赤裸裸的违规用车问题,私车公养更加隐蔽,并且手段多样,常见的有:将公务加油卡用于私车加油;用公务加油卡消费或套取现金;公款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私车费用;私车冒充公车进行维修、清洗等。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少数公职人员思想素质不高,对反腐败心存侥幸外,主要还是因为监管不力,需要在制度上与时俱进。
要堵住“跑冒滴漏”,就要扎紧制度笼子。各地应因地制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等制度规定,健全公车使用台账,规范派车、报销等审批程序,实行“一车一卡”加油制度,严格公车使用时间、事由、地点、里程、油耗、费用等信息登记和公示制度,提高公车使用管理信息化水平,从源头上防止私车公养行为发生。此外,为解决公车不够用、私车公用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还应深入推进公车改革,简化购买社会服务流程,增加供给,真正让公务行得“正”,用车更加规范。
要防止腐败暗生,就要加强监管力度。只有加强对“车轮”的有效监督,才能减少干部“钻空子”的可能、压缩其腐败的空间。不仅要将公车使用、费用报销等进行源头管控,还要进行全方位监督,拓展监督网络、延伸监督链条,注重堵漏洞、填空白、管盲区,让一切公务出行能见“阳光”,同时,相关部门要实行“一案双查”,对落实责任不力,导致私车公养等问题多发频发的,既追究当事人责任、又追究相关领导责任,既追究主体责任、又追究监督责任。对于典型案例应点名道姓进行通报曝光,发挥震慑作用,使那些对特权不愿撒手、占便宜没够、“揩油”之心不死的党员干部真正警醒,自觉知止、收手。
要清理积弊源头,就要提高思想觉悟。不可否认,“私车公养”现象的出现,是部分干部的特权思想作怪、侥幸心理作祟。党员干部必须要做到“打铁自身硬”,坚决摒弃特权思想和侥幸心理,不越雷池,不踩红线,强化纪律约束,增强规矩意识,不存私心、不谋私利、节俭出行。
“私车公养”是块硬骨头,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用好制度“刹车片”、拧亮监管“探照灯”、打好思想“清醒剂”,多措并举,才能彻底剥掉私车公养“揩公家油”的这件腐败隐身衣。(湘潭县射埠镇纪委肖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