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保健品,不少老人如痴如醉。他们将养老的钱拿出来,换回一堆堆的保健品。杭州的王大伯就是其中之一。20年前,保健品刚兴起时,王大伯就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从此不能自拔。在杭州的九家保健品公司买了20年,王大伯不但把每月4000余元的退休金大多花了,连攒下的存款也几乎都投了进去。这些年,无论老伴和子女怎么劝阻,都无法阻止大伯对保健品的钟情。(8月30日《钱江晚报》)
诚然,在我们身边,一直存在着各种打着保健品旗号、却无保健功能的食品和用品。保健品市场混乱的背后,是数量庞大的中老年人。一些保健品销售人员扩大药品功能主治和适应症范围,不断弱化药品属性、强化保健功能,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药品与保健食品的边界,严重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有人为此吃坏了身体、耽误了治疗,有的引发了家庭矛盾。虚假宣传的保健品,成了中老年人一次又一次跳进去的火坑。
实际上,老年人的各类器官组织老化,适当补充一些基础营养,比如,维生素类、钙、镁、氨基酸等,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老人的身体里不一定缺少这些营养,同时吃三四种不同的保健品成分之间可能会产生反作用,甚至可能会引发毒性。而且不明成分的保健品长期超剂量吃,不但会增加胃肠道负担,还可能对肝功能和肾功能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人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一个健康、清爽的保健品市场。
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其中,老年保健品成为十大消费维权热点之首。普通的食品、器械、日用品“摇身一变”,具有了神奇的保健功效,许多老人心甘情愿高价购买。那么,造成老年人迷信保健品被骗的原因又是什么?一方面老年人判断能力弱,架不住骗子套近乎、打温情牌而上当;另一方面保健品宣传夸大功效,老年人对保健品没有治疗疾病的效果的认知意识不强;再者不少老年人贪图便宜、心存侥幸,结果成全了骗子。
还有一点,作为子女也该反思,是不是给老人的关爱和陪伴实在太少?以至于他们宁愿花那么多冤枉钱买保健品,也要认这些为了他们腰包而热情的卖保健品的“干儿子”。对老年人来说,见不到亲生骨肉,比吃不上饭、穿不上衣还难以忍受。于是一些保健品销售者利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召集老年人开展免费健康讲座、免费试用、免费体检,等时机成熟时向老年人推销产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关爱老人就是最好的"保健品"!老人要的可能只是有人愿意陪他聊天。除了呼吁家人配合,监管部门也要加强源头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无照经营行为,查封无资质企业,清理“三无”保健品,尽快完善保健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企业不敢违法,还老人安详晚年。而且,有关部门还要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的健康休闲场所,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文/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