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在一些商家的宣传中素有“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功效。在湖南长沙,今年35岁的李女士就听信保健品推销员所说的“保健品能杀寄生虫”的说法,住进了医院。(8月14日中新网)
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从以前人民生活吃不饱穿不暖只为解决温饱,到现在物质充裕,人民生活观念转变,开始追求健康、绿色、舒适等新型生活体验,“保健品”便逐渐登上了舞台。但是,“保健品”真的能治病强身吗?
如今,大大小小的药店、商场,各类保健品层出不穷,不论身体出现哪种“亚健康”状态,总有一种保健品能满足需求,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长沙李女士就因“保健品能杀寄生虫”的说法,引起头部血管扩张住进医院。
“保健品”,顾名思义为保健食品,凭借食物的营养成分以及天然药品性质,从而调节人体机能。食品并非药品,“保健品”并不能取代“药品”。
其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明令提出: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保健食品宣传药效是违法行为。但是,高价购买保健品而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浅层次而言可能会破坏保健品产业制度,违法行为愈演愈烈;严重的会误导消费者,误入替代“药品”的歧途,甚至危及健康。那为何还是会有消费者上当受骗呢?
从文化现象分析视角来看,保健品行业牢牢地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想维持身体康健而又摸不到其他门路,更有免费讲座、免费检查、赠送鸡蛋等多种诱人之举吸引购买,而许多消费者听了“讲座”后便陷入购买“圈套”,无法辨别其真伪。因此,要想让消费者理性购买保健品,必须要做好权威信息的供给,政府部门以及新闻媒体有责任采取通俗的表达形式,积极解惑,及时公布“保健品黑名单”,引导消费者正确判别保健品,实时关注保健文化及消费心理变迁。
从制度和管理视角来看,一方面,因其不具备药效,不需要临床验证,保健品流入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另一方面,不法商贩大肆宣传,“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包治百病”“进口、高科技”等多种“坑”等待着消费者往里跳。所以,食药监部门需在源头上对保健品的种类、功效等进行严格分类、明确说明,此外,更应加大对生产加工商、经销商的违法打击力度,多措并举,推动保健品行业进入一个更加清朗的新世界。
正所谓,良性销售,理性购买,才能不迷失于保健品。
文/曹靖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