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年纪爱上你,不因为你有车有房,只是那天阳光很好,你穿了白衬衫,兜里揣着一包辣条。”关于辣条的段子,这一条最能传达人们的感受,可以说戳在心里了。
不过,再美好的情感也经不住一盆真相冷水的浇淋——如果知道当年揣在兜里的那包辣条出自一家无证黑作坊,各种添加、各种超标,恐怕那天的阳光就不那么好,甚至可能会觉得刺眼,整个人都不好了。
最近有媒体梳理发现,自2015年至今,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产品上了食药监部门的黑名单。这些问题企业中仅有49家拥有注册商标。而不合格产品中,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这3种甜味剂出现了64次,占32.82%。根据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规定,糖精钠不能用于调味面制品。
看到这种情况,不少网友表示要“赶紧吃包辣条压压惊”。当然,光压惊是不行的,找到产生让人“惊”的问题的根源,并将其清除掉,还辣条市场一份清净安宁,让它真正成为阳光般美好的零食,才是该正儿八经“赶紧”干的事。
从媒体调查看,辣条市场之乱,最大的问题在于标准缺失。而尽快出台相关标准,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就是当务之急。此前,关于辣条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各地一直存在争议,甚至出现地方标准“打架”的情况。比如,按照宁夏的地方标准,辣条为方便食品,不得添加甜蜜素,而依据河南省地方标准,辣条执行糕点类标准,允许限量添加甜蜜素。此外,辣条产品各地名称不同,添加剂使用的种类以及用量也有差别,并且检测依据不一,导致很多产品异地销售得不到认可。安徽省执行的是膨化食品的标准,而辽宁是按河南省的地方标准,因此完全一样的产品在不同省份销售可能出现不一样的检测结果。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媒体曝光辣条市场存在问题不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组织来自食品科研机构、高校及食品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相关企业对辣条产品生产情况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就是为出台新的国家标准做准备。据悉,调味面制品(即俗称的辣条)国家标准草稿目前正在制定过程中,而行业标准已经制定完毕等待公示。这些标准对辣条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检测标准等拟作出规范,其出台有望终结往日没有统一标准的混乱局面。
当然,标准法规只是提供了规范市场秩序的依据,具体到如何进行监管,能否收到最佳成效,则还要看监管部门的智慧和方法。有人说,既然出问题的多是小作坊,那么把它们都关掉不就结了?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监管逻辑,简单粗暴,显然不可取。食品安全领域知名学者朱毅认为,小作坊尽管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小的不一定就是坏的,小作坊也可以成长为龙头企业,做成百年老店,小的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安全食品。出问题的小作坊要严查严惩,而合法有前途的小作坊则要引领帮扶。要知道,帮出一个良心好作坊,就是消灭一个问题黑作坊。现在许多地方对小作坊监管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给食品小作坊提出符合实际的要求,抓住原料安全和添加剂使用规范两个重点,落实进货检验记录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备案制度。这种以严格的制度把小作坊纳入监管视野,引导其规范发展的监管思路,值得称道。
爱辣条更爱健康安全,这是必须的。对于这一已经走向世界的中国特色小食品,国人自然是愿意它越来越好吃,市场也越来越规范。如果能出现世界级的品牌企业,其影响力大到人人兜里揣着一包辣条,这样,自然更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