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湖南:茶业扶贫的“潇湘样本”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张尚武 编辑:洪政 2017-03-26 09:35:26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通讯员 刘军

  在大湘西,高山云雾出好茶。其中多数山区,也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如何让茶与广大贫困户牵手,走出一条脱贫路?

  近3年,湖南潇湘茶业公司首倡“委托帮扶”,在会同、保靖、沅陵等地推广。省政府每年投入近亿元,打造“潇湘”公共茶叶品牌,带动大湘西地区100万茶农增收。

  小茶叶,大民生。茶产业已成为大湘西地区老百姓脱贫的“绿色银行”。

  精准扶贫的“宝田模式”

  春分时节,海拔700多米的会同县宝田茶叶基地,茶农抢抓阴雨间歇栽茶苗。

  旺田村村民黄元银不再外出打工。他掰着手指算,留在家里种茶,公司每天给100元至200元工钱,比外出打工更合算。

  “3年后产茶,贫困户再分红。”基地负责人曹书安称,跟着龙头企业,农民种茶劲头足。

  十年前,潇湘茶业公司就进驻宝田基地,改扩建良种茶园3000多亩,带动基地茶农显著增收。

  2015年,全省打响脱贫攻坚战。此时,会同县宝田、漠滨、朗江3个乡镇,仍有4962名贫困人口。按照“五个一批”要求,县里决定,这些乡镇依托龙头企业,走茶产业脱贫之路。

  经过调查,潇湘茶业公司董事长陈德湖提出“委托帮扶”模式,公司加快拓基地,带动4962名贫困人口脱贫。县里整合1200万元资金,支持潇湘茶业控股的宝田基地帮扶贫困户,新建2000亩有机茶园,产权归贫困户和村集体共有,委托公司统一经营。

  公司与贫困户签协议,各户按人口数持股。贫困户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得租金;到茶场做事,得工钱;茶园丰产后,收入的70%由贫困户按股分红,其余支付公司和合作社开支。清明节前,2000亩有机茶园将全部栽上良种茶苗。

  据估算,3年后茶园丰产,4962名贫困人口每年分红2000万元左右,人均4000多元,将长期受益。

  今年,潇湘茶业旗下的保靖、沅陵等基地,纷纷推广“宝田模式”。

  “潇湘”整合茶叶品牌

  大湘西地区,群山起伏。山腰云雾缭绕,空气洁净,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许多缓坡和谷地是最理想的优质茶园。

  大湘西地区已拥有万亩以上茶园的产茶县7个,5万亩以上产茶县4个,10万亩以上产茶县3个,涉茶人口达到130万人。

  作为全国著名的绿茶黄金产业带,大湘西地区名茶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茶叶品牌也泛滥至近千个。

  专家称,由于品牌“散、小、弱”,产自大湘西的名茶,多数走不出湖南。大湘西老百姓种茶增收,迫切需要强势品牌带动。

  潇湘茶业公司精心培育的“潇湘”品牌,涵盖面广,美誉度高。省政府提升“潇湘”为大湘西茶叶公共品牌,推进品牌整合。

  从2015年起,省财政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每年投入近亿元,支持茶叶标准园创建,推行绿色生产;支持茶叶企业技改,促进清洁化加工;支持品牌战略营销,加大“潇湘”品牌推广。

  按照省政府部署,大湘西地区的名优绿茶,采取“五统一”标准,共用“潇湘”品牌,力争到2020年实现大湘西地区茶产业综合产值500亿元,茶农人均年收入过万元。

  目前,大湘西地区已有56家茶叶企业共打“潇湘”牌。

  “特色+有机”赢得市场

  随着“宝田模式”的推广、“潇湘”品牌的带动,大湘西地区每年新扩茶园5万亩。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预警,全国茶园扩张过快、产能过剩。新形势下,湘茶产业如何行稳致远,带动老百姓脱贫?

  大湘西茶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分析,喝茶的趋势是“越多、越好、越浓”,未来茶叶消费只增不减。湘茶要立足科技创新,改进“色、香、味、形”,全面提升附加值,带动大湘西茶农脱贫。

  好山好水出好茶。陈德湖对大湘西名茶了如指掌,沅陵碣滩茶甘醇、保靖黄金茶鲜爽、古丈毛尖香味持久、石门银峰白毫似雪……这些名茶在“潇湘”公共品牌旗下,彰显各自特色,迈向价值链高端。

  国外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绿茶。作为省内有机茶出口领军企业,潇湘茶业公司已获欧盟、美国有机茶出口认证。公司新建的基地,按照有机认证标准,从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全面落实绿色生产,早已瞄准欧美市场。

  “大湘西地区,以特色茶主打国内市场,靠有机茶拓展国际市场。”陈德湖称,省政府扶持“潇湘”品牌,主攻有机茶、特色茶,引领大湘西茶产业健康发展、绿色发展,茶农增收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