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湘: “航标灯王”
长江边,洪湖畔,一幢简易的二层小楼里灯光亮了一夜。天刚蒙蒙亮,楼里的男子走了出来,只见他走到湖边,双手叉着腰,眼睛出神地望着湖中漂浮的几个亮点。站了一会儿后,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又转身回到屋里。屋里的书桌上堆满了书,他带上眼镜,又俯身钻进书堆里。
这个男子是谁?他又为何叹息?原来,他是长江航道局洪湖航道处的航标灯修理工郑启湘,而令他叹气的则是他连续几年一直都在攻克的技术难关: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技术。在洪湖畔的这幢小房子里,郑启湘一页一页地翻书,一遍一遍地画稿,一次一次地实验,在历经了无数个漫长的日夜后,饱含着郑启湘无数心血的HD100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终于设计研制完成。
2006年5月,第16届国际航标灯大会在上海举行,郑启湘带着自己研制的航标灯在会上一经亮相,就引起各位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兴趣,获得一致好评。一位老教授好奇地询问郑启湘毕业于哪所大学,郑启湘笑着说:“我只读过五年级。”你没有听错,正是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的修理工,被同行业誉为中国的“航标灯王”;也正是这位修理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几乎是凭借着一己之力,将中国的航标灯技术一步步地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他最新研制的HD型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则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的世界最先进的航标灯技术。
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郑启湘,正是凭借着自己刻苦、敢拼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将书本上知识的光辉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点亮了万里长江上无数艘大船小舟的航路。
——摘自《大国工匠》第一篇“锻造者”
高和平:光电无声也精彩
曾学习过二氧化碳激光器制作的高和平,被分配到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成为一名普通工人。
光电所的环境,让高和平如鱼得水。他意识到,激光管一定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一次,他看到一张国外关于激光治疗仪的图片,受此启发,他提出了开发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的创意。
在尝到创新的甜头之后,高和平开始更加刻苦地钻研技术。生活中的他喜欢给妻子做饭,没想到这也成为他创新灵感的来源。大功率激光检测仪的主要部件之一是个直径40厘米的球体,俗称“积分球”。在工作时由于接受强烈的激光照射,积分球会产生较高的热量。为了释放热量,之前惯用的冷却方式是在积分球周围放置盘水管。高和平认为这种方法工艺复杂、难度大,而且接触面积有限,冷却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激光检测仪的质量。于是他开始思考让水直接接触积分球的冷却方法。一天,他正在家里炒菜,脑子里不停地转悠着一个想法:积分球是由两个半圆焊接在一起的,外面如果再加两个大一号的半圆就能形成一个冷却空间,再灌满水就可以直接冷却积分球了。可是上哪去找这种半圆呢?此时妻子喊道:“锅!菜糊了!”高和平大喜:“有了!有了!”
第二天一早,他就端着刚买来的两口大号炒菜锅来到单位,扣在一起,用电焊焊接起来。经过实验测试,冷却效果非常好。
光电无声,却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高和平便是这无声的光电,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却从不甘于平庸,点一盏明灯,在黑夜里照亮我国光电技术的前行之路。
——摘自《大国工匠》第二篇“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