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光明日报:乡村众筹文化院坝的效果可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莫洁 编辑:redcloud 2019-02-14 09:42:44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乡村众筹文化院坝的效果可期

  春节期间,一场别样的乡村“春晚”在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桂花村的作平文化大院上演。台上的表演者多是本村村民,他们自编自导,表演真实生动,相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语境,也让节目的“效果”和“笑果”得到了保障,引来台下老老少少、返乡乡亲的阵阵掌声。

  这一切,放在10多年前,是很多村民不敢想的。今天遍地开花的文化大院以及村民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证明当地“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的探索之路算是蹚对了。村民的自发尝试点燃了创新的火苗,政府细心呵护、不断“加柴”予以支持,创新渠道和途径,让其他社会力量也能参与到文化大院的建设中,众筹的智慧和力量,成功托举起了乡村文化之梦。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各级政府的议程单上都属优先级。政策上,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支持性文件,让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升级。现实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不断释放的精神需求也呼唤更多可以安放心灵的空间。

  近些年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稳步推进,并涌现出不少“吸睛”样板,如浙江的文化礼堂、惠州打造的“十里文化圈”等。但是,建设中的“短板”也不难看到。在一些地方,虽然农家书屋、文化馆等基础设施齐全,但更新慢、管理不善,没能解精神文化“饥渴”;还有一些地方,过于强调自上而下“送文化”“输血输气”,导致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本应是“主角”的农民反倒处于缺位中。这些短板和尴尬,在春节期间,随着回乡潮的到来被客观放大了,引来不少讨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好不好,要以村民满不满意为评价标准。因此,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要以“人”为中心,站在村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认真对待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此才能击中痛点、“对症下药”,才能实现文化建设的“精准化”,也才能避免“一刀切”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浪费。丹棱县众筹文化院坝的探索之所以广受好评,说到底就是因为管理者敏锐感知并把握住了当地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对土地上升腾而起的文化梦想给予了充分的呵护和支撑,用300万元的政府奖补资金成功撬动社会资本投资3600万元,让县域村民享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更加欣欣向荣。个体精神的丰盈,也让奋斗的世界更加广阔。颇让人振奋的是,截至去年年底,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丹棱县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已达100个,而且“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也初获成功。新年当有新作为。重新把握农村文化需求,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魅力乡村才真正可期。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