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对很多企业白领来说,2018年的冬天注定不太好过。自11月起,社交平台陆续曝出阿里、京东、知乎等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消息,这样的传闻一直持续到12月底。与互联网行业的“结构调整”相呼应的,是房地产行业的“组织优化”。局内局外人都已然感觉到,这一波大面积裁员多了些前所未有的猛烈,为这个冬天增加了一点寒冷。(12月30日澎湃新闻)
互联网和房地产,凭借着其优渥的薪酬、畅通的晋升渠道和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优秀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挤破脑袋进入,逐渐成为优秀人才聚集的两大标杆性行业。不少毕业生在当初选择互联网时,大概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并愿意努力工作。
实际上,目前尚无完整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来告诉我们此次裁员是否真的已经达到了舆论界所传播的那般恐怖境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裁员程度如何,它将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的理想击得粉碎。毕竟,与普通的日常裁员不同,许多大厂的“裁员寒冬”,可能一次性就会裁掉整整一个项目团队或一个职能部门,即便你工作努力,恐怕也无法抵御这股寒流。
不过,受“裁员寒冬”震动的,不应该只是惶恐不安的局内人,不应该只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还应该包括象牙塔内的高校学生。这次“寒冬”,也是给在校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有力提醒——在校生在毕业季时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单位、什么样的工作岗位,才能在未来可能遇到的类似的裁员潮中独善其身?在校生应该把自己锻造成什么样的人,才能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经济浪潮中真正稳固自己的事业?
当然,这类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的专业出身、知识背景、职业选择都不尽相同。即使同样是选择互联网或房地产行业,各自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应该把握:每一位在校学生,都应该培养自己的本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样,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裁员寒冬”又一次降临时,我们还可以稍微缓一口气,对自己说:不怕。
文/都大伟(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