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宁远:易地搬迁、突出产业发展“断穷根”

来源:红网 作者:杨桦 成文杰 编辑:刘威成 2018-12-05 23:04:5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指导,湖南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省文旅厅、湖南日报社主办,华声在线承办,衡阳、株洲、郴州、永州市委网信办,扶贫办,旅游局(委)协办。12月2日起至12月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家网络媒体记者将在7天时间里,深入衡阳市祁东县、永州市双牌县、永州市宁远县、株洲市茶陵县、郴州市安仁县的脱贫一线,近距离感受湖南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变化,探索脱贫工作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地宣传推广大湖南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探索取得的成效经验,讲好湖南脱贫扶贫好故事,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曙光新村焕发幸福生活新曙光。

新塘村葡萄园。

  红网时刻记者 杨桦 成文杰 永州宁远报道

  宁远地处湘南,始祖舜帝安寝于此,素有“德孝之源、福地九嶷”“华夏人文圣地、华人精神家园”等美誉,但这里属于“老、少、边、穷”地区,2002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

  近年来,宁远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砥砺奋进,因地制宜、精准打出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等多套“组合拳”,大力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突出产业发展“断穷根”。2018年4月下旬,宁远县正式脱贫摘帽。

  挪穷窝断穷根  曙光新村开启幸福生活

  一排排整齐有序的安置房,一条条整洁干净的马路通道,一畦畦绿油油的菜地,一张张质朴阳光的笑脸……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6个行政村的村民,一同迁入曙光新村的新居。

  柏家坪镇地处宁远县北部,全镇扶贫村2个,有贫困户2007户、7027人,易地扶贫搬迁284户1111人,其中在曙光新村集中安置142户、519人。记者在现场看到,房舍井然有序,基础设施完善,老人们聚在一起晒阳光,享受搬迁后的幸福生活。

  “搬迁的7个村,由于交通条件差、自然环境恶劣和地质灾害多发等原因,严重影响了村民的脱贫进程。”柏家坪镇党委书记黄胜洪说,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易地搬迁,让他们在更好的环境下发展。

  经过镇党委会多次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将集中安置点定在紧靠商业街后的镇中心位置。2016年底,曙光新村破土动工。2017年11月,竣工验收,总投资3800万,占地69.98亩,共16栋、152套。由于户型设计合理、配套设施完善、小区功能齐全、居住环境舒适,易地搬迁户在分房一个月后,入住率就达到了95%以上。

  “新房子比搬迁前的老房子好多了,既宽敞又明亮。”51岁的盘金秀告诉记者,一家6口人之前住在大山深处的唐家漯村,走路要两个小时才到镇上。老房子虽然是红砖砌成,但只有简单的家具,甚至“没有一样需要用电的用品”。如今,他们家住上了120平方的大房子,电视、冰箱等电器一应俱全。盘金秀的丈夫、女儿都在外打工,自己则在村里打零工,也有一笔小收入,实现了脱贫摘帽。她笑呵呵地说,虽然在村里,但是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曙光新村成立了党支部,组建了业主委员会,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管理中,特别是把“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列入重点。村里充分利用空余地块,开垦菜地分到家家户户,方便村民日常生活。同时,把位置最好、土质肥沃的地块设成“荣誉菜地”,奖励给“十星级文明户”。大家在这里互帮互助、安居乐业,过上了瑶汉同居一家亲的幸福生活。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还要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为了帮助村民就业,村党支部推荐安置户外出培训、邀请技术专家到村培训,并举办招聘会、推送就业信息。通过努力,台资企业华荣鞋业分厂在曙光新村设立扶贫车间,预计2018年年底可正式投产,将提供就业岗位380个。

  突出产业扶贫  新塘村做好土地流转文章

  土地流转逐渐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因此实现家门口脱贫。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新塘村,就是通过探寻如何做好土地流转文章,让土地“流”出特色、“转”出活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新塘村地处九嶷山核心景区,是省级贫困村,辖6个自然村15个小组,有484户175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6户382人。2018年4月,整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关键是土地。”九嶷山瑶族乡党委书记何开银介绍,2015年起,新塘村两委干部和党员通过示范带动作用,号召村民将土地流转至村土地流转中心,将全村流转出来的数百亩土地集约使用,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

  目前新塘村已流转水田712亩,占全村水田的97.3%。2017年,长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长新水产养殖合作社销售总额达113.2万元,实现利润40万元,预计2018年可实现收入200万元,利润60余万元。“这些利润都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帮扶工作中。”何开银说。

  “我把家里的1亩多地流转出来,每年能收获400斤/亩的稻谷,也不愁吃。”新塘村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友军开心地和大家分享着他的喜悦。

  因家中有年迈的双亲需要照顾,一双儿女也正在读书,陈友军一直没有外出务工。夫妻俩又没有一技之长,全家只能依靠种田为生。

  土地流转之后,陈友军闲暇之余就在长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鱼塘灵活务工,每月可增加收入1000余元。

  2016年,陈友军通过小额信贷贷款5万元,用于合作社集资建设,每年能领到5000元的分红。同时,他在政府产业扶贫资金的基础上,自筹了3万元入股长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能享受至少2000元的分红。

  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还能自己入股当老板,又能照顾老人小孩,陈友军别提有多高兴了。2018年,陈友军更是投资承包了长新水产养殖基地的20亩地。“政府派专人指导我们养殖技术,养殖成效也很可观,预计一年纯收入一两万。”

  如今的新塘村,还利用现有水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农业产业园等,发展采摘、捕捞等旅游体验服务,正在逐步发力向“农业+旅游业”联合发展转变,力争让村民能够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