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首席记者 吴鑫矾 实习生 杨璇 通讯员 邓波 张娴 柏良 吴慧
昨日,长沙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首场——经济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40年来,长沙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市场化为方向,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逐步从经济领域向其他各个领域全面铺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一轮改革的起跑线,长沙始终坚持用改革办法破题,用改革成果惠民,用改革动力拓展空间,让长沙经济体量更大、产业结构更优、市场活力更足、群众幸福感更强。
1
以重点领域突破为动力深化改革
农村改革先行探索。农村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发端,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土地“三权分置”,再到土地流转、土地合作经营,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目前全市已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45家,流转耕地达187万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6万家;探索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逐步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的通道,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国企改革放权让利。围绕搞活国有企业的中心任务,在国企改制、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开始了积极探索,国企改革路线更加明晰。从2000年开始,陆续出台《长沙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细则》《长沙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行动方案(2014-2020)》《长沙市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工作实施方案》《长沙市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试点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实现国资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并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重组并购,确立了非公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
金融改革度势创新。多渠道解决“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提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能力,截至2018年10月,长沙上市公司累计达67家,位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达133家;打造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链,成立长沙市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39亿元;健全银政企长效合作机制,加快金融机构、要素平台、中介机构集聚,综合推动金融改革。
2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改革
2016年以来,长沙坚持把落实中央、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与解决长沙实际问题相结合,在中央“三去一降一补”的基础上,增加“增动能”、“优投资”两大部分,率先全国省会城市出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政策体系,形成了“长沙模式”。
积极稳妥“去产能”,分类清理“僵尸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走出去”产能输出取得实效;有序发展“去库存”,优化房地产结构,推动住宅市场健康发展;防范风险“去杠杆”,严格控制政府新增债务,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各领域杠杆率明显下降;多措并举“降成本”,通过简政放权、清理涉企收费、加大融资担保支持力度等系列措施,企业综合成本逐步降低;精准发力“补短板”,服务业发展显著提速,开放型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基本民生供给持续扩大,脱贫攻坚总决战全面打响;转型升级“增动能”,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智能制造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加快向“轻型”、“新型”调整;质效齐升“优投资”,充分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有效支撑了大体量、有质量基础上的中高速增长。
3
以要素市场完善为活力加速改革
科技创新释放潜力。出台科技创新“1+4”政策,实施普惠性研发补贴,建立市场成果转化导向机制,创新主体自主性更强;建立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加快军工技术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促进优秀国防人才和技术“军转民”,积极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区域合作更为紧密。将长株潭三市的522.87平方公里确定为国内唯一的大型城市群绿心,签订《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2018-2019)》,明确了交通、物流、医疗、教育等14项共建任务;出台《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推动长沙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建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泛珠三角区域省会城市、湘赣开放合作联席会议等系列区域合作常态机制。
对外开放格局打开。1982年,长沙第一家三资企业开始招商引资,随着招商规模不断扩大,“招大、引强、选优”招商机制逐步确立,2017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2.50亿美元,增长9.1%。长沙企业“走出去”,从最初的产品出口,到后来分设海外中心,然后是并购海外企业,再到建设海外园区,为海外“淘金”闯出了一条新路。2017年长沙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出台开放型经济“2+4”政策,以实际行动融入国际经济新格局,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138.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0%。今年1-10月,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1.7%,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5.6、11.3个百分点。
4
以行政效能优化为基点支撑改革
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切实优化审批服务,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出台“一次性”审批改革“1+7”政策文件;大力推进简政放权,2017年向区县和园区下放行政职权89项,向湘江新区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44项;强化审批监管,“多规合一”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属全国首创,大幅压缩了审批环节和时间,比国务院的要求快30~40个工作日,申报材料减少近六成。
投融资改革步伐加快。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制定出台长沙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1+X”政策体系,政府资金投向更加精准,更好地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融资机制,积极推进PPP模式,目前全市有34个PPP项目落地实施,总投资885亿元,其中5个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国际会展中心、长沙磁浮等项目提供了典型经验。同时,长沙作为国务院确定的企业债券“直通车”城市,辖区行政区域内企业可直接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企业债券。
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创新思路。2016年起,开始撤销县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及市级专业性交易平台,2017年形成了全市统一的交易平台体系。2015-2017年,全市进入长沙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的项目总数为7989宗,交易总金额约2147亿元,共节约资金90.5亿元。在工程建设招投标领域出台了“1+N”制度体系,制定了招投标活动正面、负面和例外清单,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活动中各环节的“堵点”“盲点”和“风险点”进行全面排查,形成全链条管理体系;率先全省在建设工程项目中推行投标保证金银行保函制度;推行公共资源交易流程电子化,推进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平台、服务平台、监管平台三个电子平台的建设;积极推动远程异地评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武汉、合肥、南昌开启了四地远程异地评标合作。同时,加大处罚力度,对十八大以来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活动进行清查,对26名违规专家进行处理,挽回国有资产2000余万元。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面铺开。全面推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登记便利化和“43证合一”,2017年,企业登记审批时限缩短91%,新增商事主体18.3万户,每万人市场主体达1051个,居中部省会城市首位。
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文斌:
以改革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一轮改革大潮激荡神州,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不沿边、不沿海,改革成为深居内陆的长沙发展的最大机遇,既提供了澎湃动能,也积蓄了持续势能。
“架好天线,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部署的改革任务。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将改革精准对焦多个领域,向纵深推进。” 市发改委党委书记、主任夏文斌说,长沙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行动,并立足实际发力,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优化长沙投资环境,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比如去年出台的项目‘一次性’审批改革系列政策,就是长沙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投资活力的主动作为。”夏文斌说,项目“一次性”审批改革系列政策包括12条刚性措施、8个配套政策文件及5张项目审批流程图,主要有措施刚性、体系完善、中介规范、聚焦园区四大亮点,并推出了模拟审批、打捆审批、零地审批等创新举措,实现了项目审批全流程时长基本压缩至90个工作日内,比今年国务院提出的要求还提速了30~40个工作日。
2018年营商环境质量全国前十,2018中国Beta-级城市……近年来,长沙营商环境屡获好评。荣誉背后,离不开长沙在关键领域改革动过的真刀真枪。
“比如在招投标领域,我们今年推出了长沙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纲领性文件——《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规范招标投标工作的意见》,并建立了8个配套文件,通过阳光、公开和电子化运作,将长沙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整治向深层次迈进。”夏文斌说,招投标新政通过信息全面公开、信息手段识别围标串标、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失信行为惩处、标后监管防范围标串标、推行“评定分离”、强化专评标专家管理、探索电子交易平台市场化工作、推进异地评标常态化等措施,进一步规避评标专家被围猎的廉政风险,保证评标的“公开、公平、公正”。 今年以来,已对26名违规专家进行处理,挽回国有资产2000余万元。同时加强对评标评审专家考勤考核情况的通报,今年上半年评标评审专家迟到、缺席考勤比例为0.69%,同比减少42%。
近年来,长沙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长沙成了众多企业发展壮大的福地。比如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长沙着重在激活社会投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资管理、创新机制等方面协同发力。
数据显示,2015-2017年长沙共减免小微企业税收20亿元,惠及小微企业19.01万户;2017-2018年上半年共减免各项税收228.12亿元。2017年,长沙向区县和园区下放行政职权89项,向湘江新区下放市级经济管理权限44项。目前,长沙上市公司累计达67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达133家,近三年发行企业债逾400亿元,成为全国企业债券申报“直通车”10个城市之一。
数说长沙改革新突破
经济实力大跨越
长沙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6.85 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10535.51亿元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0 元上升到2017年的135388 元
2017年长沙经济总量首位度居全国第10 位
产业结构大调整
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3.3∶44.2∶22.5
调整为2017年的3.6∶47.4∶49
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7%
创新动力大激发
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0多家
软件产业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27个企业和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基础设施大提升
相继开工和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湘江航电枢纽投入运营,“米字形”高铁长沙交会,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快线开通,地铁逐渐形成网络,城际铁路缩短长株潭时空距离,黄花国际机场迈入“双跑道时代”。
全市高速公路687公里
路网密度0.058 公里/平方公里
发展平台大聚合
先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湖南湘江新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高铁会展新城、南部融城片区、湖南金融中心等重大片区建设精彩纷呈。
市场活力大释放
2015-2017年共减免小微企业税收20 亿元
惠及小微企业19.01 万户
2017-2018年上半年共减免各项税收228.12 亿元
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811.30 亿元
占GDP的比重达64.7%
民生福祉大增进
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948 元、27360 元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
率先全国省会城市同城同步启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在长沙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享受免杂费、免“一费制”入学
全市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4493 个
卫生机构床位7.37万张
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养老院、光荣院等195 所
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
长沙连续10 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