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11月20日讯(记者 胡芳)今日,湖南省株洲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系列之全市城市建设工作成就新闻发布会。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城市品位日益提高,株洲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实现了城市的美丽蝶变。
从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人口仅7000多的江南小镇到到常住人口402万人,城镇人口26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到65.7%,市区建成区扩大到146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扩大到337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数据),株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都市。
城市骨骼快速拉伸,道路里程达1653公里
众所周知株洲是一座交通枢纽城市,城市路网建设可谓日新月异。株洲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安国介绍,从1988年株洲湘江大桥建成通车开始,该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完善河东路网,大力建设河西路网。最近五年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超过1000个,完成投资超过500亿元。2017年,深入实施城市交通畅通三年行动,目前已完成投资约270亿元,新建及改建道路里程共215公里。
随着城市的发展,株洲快速通道格局也在不断刷新纪录。东环北路、湘江大道、武广大道等一批快速通道,以及长株潭城际铁路、洞株路、铜板路、S330武广高铁株洲站至沪昆高铁韶山站连接线等项目的建成通车,拓展了市区与长沙、湘潭的对外联系通道,促进了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株洲市“一环十一射”路网基本形成,总长度达100公里。
“到去年底,株洲建城区面积约14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里程约1653公里,道路面积21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6.5%,人均道路面积21平方米,建城区路网密度12%。”何安国说,已建成重要桥梁107座,其中特大及大型桥梁30座,包括天元大桥、芦淞大桥、枫溪大桥、湘江七桥等,另外建成立交桥20座。
建筑业增加值翻了300多倍,绿色发展成主旋律
城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高,建筑既承载着城市的底蕴,也展现着都市现代气息。
何安国介绍,1984年以后,全市建筑安装企业围绕管理体制、工资分配和用工制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7年市建公司与市政府签订集体承包合同,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向国家实行承包经营的国营建筑施工企业。株洲建筑业总产值一直仅次于长沙,位居全省第二位,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95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6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8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稳定在6.5%以上。
建筑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株洲也不忘紧跟时代步伐,先后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全省唯一的地级市)、中欧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云龙示范区被评为全国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出台了一批指导文件,强化了顶层设计。目前,株洲市已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绿色建材评价标识,19个项目取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绿色建筑面积达220多万平方米,其中云龙发展中心办公楼获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青龙湾“德国之家”项目是国内第一个夏热冬冷地区的超低能耗被动房住宅,获住建部和德国能源署颁发的A级证书;创业广场已经基本建成后,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被动房建筑。2018年顺利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验收。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2018年将基本建成中天杭萧、省建五公司两个基地。预计2020年株洲市中心城区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将达到50%,城区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0%。
围绕“水”下工夫,还湘江一江清流
维护城市运转,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是抓手,围绕“水”株洲下大力气,作出好文章。株洲城区已拥有四个水厂,供水管线总长2900公里,日供水能力100万吨。五县(市)供水能力快速提升,达到25万吨/天,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8%。水质监测能力已覆盖18类不重复项目225项,远远超过饮用水新国标106项检测能力。
饮用水有保障了,各类废水也不忽视。1999年城区第一座霞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成,株洲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兴未艾。2009年底前全市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正在运营的县级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达11座,设计处理能力67.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6.45%,达到国家一级A标排放。同时,全市68个乡镇共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4座,配套管网建设58公里,处理能力达6000吨/日,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建成了董家塅、龙泉、白石港、枫溪等六个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处理项目,城市污泥深度处理规模达260吨/日。
近年来,株洲更是积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强势推进“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全市共淘汰落后生产线195条,关停污染企业473家,拆除烟囱452根。结合中央环保督查要求,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专项行动,共整治入河排口61个。推进黑臭水体整治,计划用三年时间重点完成天鹅湖等七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全面开展全域黑臭水体整治,确保2020年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切实改善全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