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1999年,赵世浩通过参加高考考入了湖南农业大学,没想到在大学一待就将近20年。
没了“包分配”的优势,赵世浩的大学生活紧张又迷茫,回忆起大学的四年,他只用了“努力”二字形容自己。如今,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团委书记的他,要为每一位大学生规划他们职业生涯的第一课, 经历了80后、90后学生,如今赵世浩已经开始带领第一批00后的大学生,“学生工作繁琐辛苦,但是能看到他们的变化,这是作为老师最骄傲的时刻。”
没上过“职业规划课”的他 成了这门课的老师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每一届新生入校以后,常常会被学长学姐提前打上一针“预防针”:赵世浩老师的课一定要用心对待,他上课非常严厉。
赵世浩的课很特别,他不教专业,只教“未来”,他的职业规划课是每一位大学新生必修的一堂课,但授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总有学生们质疑,“计划赶不上变化,明天会怎样都还不知道,计划四年以后的事情,根本没意义。”
但对于赵世浩来说,他的严苛也意味着自己对于这门课的重视,成为“职业规划课”的老师,意味着要对孩子的人生负责,而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的第一步,它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有意识为未来设计职业蓝图,是方向上的引领,他不希望学生迷茫地度过大学四年,再迷茫地开始下一个阶段。
赵世浩对于职业规划如此重视是有原因的,1999年,赵世浩考入湖南农业大学,正处于国家取消“包分配”的过渡时期,未来怎样,对赵世浩来说,完全没有方向。
“那时候很努力,但努力地没有方向。”赵世浩只能什么都看,什么都学,“毕业即失业”的压力迫使自己变得优秀,也正因为如此,当留校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紧紧地抓住了,2003年,大学毕业后的赵世浩留在了湖南农业大学,开始学习服务学生的工作。
“读大学时我就在想,如果那个时候我能够有一堂职业规划课,我不知道得多认真,至少在我大学四年的时光里,能给我指明一个方向。”也正因为如此,赵世浩对于职业规划课非常重视,他希望大学能够带给学生们的,除了专业上的进步,还有综合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的个性不断变化 80后踏实90后“佛系”
2008年,赵世浩刚迎来辅导员这个岗位,没有教育学背景的他一头雾水,如何做好这个岗位工作,如何引导学生,成为了他的困扰。有段时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他便思考这个问题,结合自身的学习和成长经历,借助自己理工科的思维和方法,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写作了一份新生入学演讲稿,而这份演讲稿,也成为了他日后教学的宗旨。
赵世浩为学生们搭建了一条成长路径,以“专业”为突破口,花4年的时间明确自己的现状,从“零”开始,探寻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总和素质,对于赵世浩来说,学生努力的方向,不一定是在专业领域,“你可以花四年时间坚持跑步,也可学习一项新的兴趣,这些都会随着时间的累积给你惊喜。”
在大学工作15年,赵世浩一步一步带领着学生成长,从80后、90后,再到近年迎接了第一批00后,对他来说,每个时代的孩子们脾气性格都不同,他也慢慢地在与这些大学生们的相处中,看到了社会的变化。
“80后的大学生,更加珍惜上大学这个机会,他们是为了生存而读书。”赵世浩说,带80后的学生时,自己也刚毕业不久,可以说是和学生们一起成长,在他看来,80后大学生因为经济条件还没有完全好转,很多时候危机意识都比较强,从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强,教育起来也相对比较轻松。
而90后的大学生,因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大家普遍条件都好了起来,对物质的需求显得不那么在乎,可以说是用一种“佛性”的心态在学习。“但他们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基础扎实、见识多、眼界广,对他们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去‘玩’。”
到了00后,赵世浩又发现孩子们都变得“很乖“,有想法但胆子小,不敢表达,“其实每一届学生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需要随着他们的想法去思考,随着他们的成长而成长。”在他看来,做学生工作是一件辛苦但自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