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首提“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中国扶贫事业迎来历史性时刻,阔步“精准扶贫”新时代。5年的时间里,湖南减贫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3.86%,2695个贫困村出列,14个贫困县摘帽。
春秋代序,岁月不居,四季匆匆已是五度轮回。站在当下的时间结点转身回望,我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五年前的那个秋日,十八洞村苗家小院的地坪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乡亲们围坐拉家常的那段时光,是多么的真切而令人心潮澎湃。
正是在这里,“精准扶贫”重要战略思想诞生并飞出大山,飞向与这里一样的贫困地区,飞向无数贫困群众的家中和心里。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在落实这一战略、贯彻这一思想的过程中,心心念念所要改变的,也正是贫困群众最最家常的东西——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家长里短,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的改善。
五年的时间很短,短到对大多数人而言只是生命中毫不起眼的一个片段,波澜不惊。但对于业已摆脱贫困或正走在摆脱贫困之路上的人们来说,五年的时间却很长,长到需要放大三百六十五倍去慢慢丈量。这里边,有彷徨,有痛苦,有磨砺,更有欣喜。在他们生命中,这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拂过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不仅是个人,更是家庭,是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以及生存于这片土地上的他们,曾经以为无法改变的贫困生活。
如今,贫困已经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希望,是可以尽情畅想的未来,是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未来。
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在其亲笔撰写的《湘西小康建设调查报告》中指出,精准扶贫“在面上要突出整体联动,在点上要突出地方特色,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一要求将“精准扶贫”的“精准”体现得淋漓尽致。湖南是这么想、这么要求,也是这么做的。
“四跟四走”的扶贫路径,旨在培育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让产业成为摆脱贫困的抓手,也让产业成为避免脱贫再返贫的擎托;教育资助政策,让“知识改变命运”的理想得到最坚实的支撑;医疗保障政策,让疾病不再是困扰贫困家庭的梦魇;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岗位保障……每一项政策都需要一件件具体的行动去落实,事无巨细都需要做到、做好、做优,只有如此才能不负总书记的嘱托,不负贫困群众的期望。
由省、市、县、乡四级组织的17000多支驻村工作队和63万名党员干部,将自己的足迹撒遍了湖湘大地贫困地区的角角落落。五年来的每一个日夜,都经过了他们仔仔细细的丈量。时针转过的每一圈,都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因为,他们没有浪费五年来的一分一秒。他们将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了精准扶贫这一伟大事业,因为,他们深知,他们的努力,是无数人希望之所在,是无数人梦想之所系。
生活更加富裕,道路更加宽敞,房子更加漂亮,但与这些变化相比,更加令人欣喜的是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由此而养育出的强大的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这份动力,不仅有益于在告别贫困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富裕的生活,更有益于促使千千万万告别贫困的群众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来,投身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事业中来,在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发展成果的同时,凝聚起更加蓬勃向上的力量,向着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向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阔步前行。
文/飞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