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群嘲《娘道》之后: 我们该不该用三观来衡量文艺作品?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云 编辑:田德政 2018-10-28 21:13:48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电视剧《娘道》引发热议,首先节目开播前导演郭靖宇发文抵制买收视率,后来,电视剧开播后收视率一路走高,在多个卫视收视榜中居于榜首。然而随着节目的播出,不少网友指出该剧三观不正,宣扬女德、男权。不少媒体也称《娘道》是鲜花伪装下的毒瘤。如今,该剧的豆瓣评分已经降到2.6分。

  电视剧《娘道》讲述的是一位深处乱世中的母亲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 导演郭靖宇表示,该剧的目标受众是老年观众,想要表现的是“哺而无求,养而无求,舍命而无求”的为娘之道。

  然而,当《娘道》碰上年轻一代,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剧中的女主角瑛娘不仅没有引起年轻观众的同情与共鸣,反而引起巨大反感。瑛娘一心想为婆家生个儿子的价值观在年轻一代看来是物化女性,将女性看作是生育的工具。从卖身葬父到嫁人生子,瑛娘的行为动机为父、为夫、为子,就是不为己,这种舍命付出的牺牲做派是封建男权思想的毒瘤。

  在群嘲《娘道》三观不正时,我不禁联想到了之前的“三观斗士现象”。在豆瓣短评上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被指“三观不正”,《英国病人》因婚内出轨被指毁三观;在和《霸王别姬》1993年分享了金棕榈奖的著名电影《钢琴课》,女主被指无道德、无规矩,自私自利;福楼拜的名著《包法利夫人》也遭遇了类似的“三观审查”。如此“三观警察”似乎有些可笑,一些读者和观众用自己的三观严格要求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得出文艺作品毁三观的结论。而事实上,单纯地用三观标准衡量文艺作品,往往让人忽视文艺作品背后更深层的价值理念。

  三观不正貌似是个伪命题。三观是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年龄段、社会阶层因为不同的社会经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对一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娘道》中的瑛娘隐忍无私或许符合老年观众的三观标准,但对于呼吁男女平权的年轻一代来说则不能苟同。《娘道》的高收视与低口碑,实际上就是年轻群体与老年群体之间价值观的撕裂。立场撕裂,价值观分裂,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评价文艺作品的症候。

  然而,我们发现,虽然个体的三观不尽相同,我们也总会被一些文艺作品打动;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总有一些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对放下仍有欣赏价值。这是因为它们蕴含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是人类永恒的价值理念,像自由、平等、博爱、和平、发展、独立等等,它们可以超越阶级、年龄、地区,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观不能成为评价文艺作品的唯一标准,但文艺作品作为时代的产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是必要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文化表现时代,更要引领时代。一部热播剧,影视作品在客观呈现历史事实的时候,应该有基本的价值立场。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文艺作品不是主创人员的自娱自乐,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承担起社会责任。对于文艺作品来说,找到一个时代的立足点,弄清楚这个时代的人到底需要什么,至关重要。《娘道》引发的争议或许就在于没有找到时代的立足点。

  文/陈晓云(山东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