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东湖:曾花一块钱请客很奢侈,如今享受市级待遇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孔亚超 编辑:李丽 2018-09-18 11:54:3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通讯员 孔亚超 长沙报道

  袁隆平的杂交稻、官春云的菜籽油、印遇龙的猪肉、邹学校的辣椒,这些农学领域院士所研发的产品组合在一起,能作出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

  这些舌尖上的科研成果,在人们生活中很常见,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研发它们的科研机构都在同一个地方——长沙市芙蓉区东湖街道。在百度百科中,以东湖命名的街道有10多个,但长沙的这个东湖街道因农业高校、农业院士众多而显得与众不同。

  改革开放40年,是一部中国人民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奋斗史,长沙东湖地区为这部奋斗史所贡献的澎湃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页。

东湖街道的东沙井成为远近闻名的人文景观。(资料图,下同)

  曾经的东湖:花一块钱请客是件奢侈的事

  改革开放之初,东湖街道所在地区是个什么样?1978年来此读大学的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烛对此最有发言权。

  “那时的湖南农学院(现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一年只招收400多名学生,仅3栋学生宿舍。”当年刚入大学时的情景,张玉烛历历在目。

  他说,当时的东湖街道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地区,仅一趟公共汽车到市里,车费2毛6分钱,从学校去乘车地点走路要将近半小时,在乘车点等车要1个多小时。有时候为了省这2毛多钱的车费,在不赶时间的情况下,有人走路2小时去市里。

  张玉烛表示,别小看这2毛6分钱,那时买一个油饼要5分钱,1块钱请客是非常奢侈的事。那时学生每月生活费只有14元,哪一顿吃多了,下一顿就没了。

  当年这个交通不便、生活水平低下的东湖地区,谁也没想到往后的40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不断诞生的农业科研成果还促使外界更广阔的地区发生巨变。

  张玉烛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科技进步加上政策放开。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仅仅几年时间,湖南的粮食产量就基本解决了除了山区和边远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

  1987年,张玉烛入职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时,东湖的农业科研机构已经把粮食产量低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到90年代,“超泰米”等优质稻米的横空出世,可以与泰国米等进口稻米在市场争锋,并占据上风。

  现在,水稻产量的攻关还在继续。日前,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平均亩产达1152.3公斤,是水稻新的高产世界纪录。另外,耐盐碱的水稻种植技术、水稻亲本去镉技术、绿色栽培技术等研究也取得了积极进展,持续引领世界。

“东湖夜话”活动,把话筒交给老百姓表达自己的心声。

  巨变的东湖:从乡村变为街道 享受“市级”待遇

  2012年,东湖地区脱离原来的东岸乡成立街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洗脚上岸,原来的东岸乡被划分为三个街道,东湖街道就是其中的一个)。从乡到街道,东湖地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湖南省农科院退休的刘运阳对此感受颇深。

  刘运阳今年76岁,在东湖地区恰好生活了40年。“以前,这个地方不能看到当天的报纸,交通十分不便。”他说,后来这里从乡村慢慢变成了城乡结合部,再到成立街道,东湖地区开始享受“市级”待遇,不但路修好了,而且还是柏油路。那些老小区的破旧房屋也被提质改造,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上了一个大台阶。

  东湖街道龙马社区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小区。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晓凤介绍,以前居民家做饭时用排气扇无法有效排出油烟,不但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在厨房外形成的“油鼻涕”还影响整个小区的卫生和美观。现在,东湖街道包括龙马社区在内的所有老小区符合条件的居民家都装上了免费油烟净化器,做饭时那些呛人的油烟消失了,油鼻涕也跟着没了,居民生活更健康,老小区焕发新生。刘运阳说,老小区能有这样的待遇,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

  要说成立街道带来的改变,东湖街道的东沙井可以说是最佳见证者之一。让东湖人津津乐道的这口与白沙井齐名的东沙井,因水质好受到周边百姓的信赖,几十年来打水的人络绎不绝。然而后来因缺乏保护而破败不堪,引发群众不满。2014年,上任东湖街道工委书记仅三天的尹卫东遭遇了东沙井问题的集中爆发。

  “当时,我请了媒体来曝光,呼吁社会的关注。”今年45岁的摩的司机黄太天在东湖生活了几十年,几乎是吃东沙井的水长大的,他不忍心东沙井就这样毁了。尹卫东通过与黄太天的交流了解到问题症结所在,于是制定了政府出资,百姓出力的古井修缮规划。修缮后的东沙井,不但百姓打水方便了,还成了一处远近闻名的文化景观。

一大早,东湖街道民情快递员黄太天就开始了他的义务“巡逻”之旅。

  良治的东湖:基层治理“东湖模式”助东湖更上一层楼

  各方面条件都有了巨大改善的东湖,如何更上一层楼?“东沙古井事件”让东湖街道走上了探索建立基层治理“东湖模式”的道路。

  在“东沙古井事件”中,街道一班人觉得如果有人提前把民众渴望保护古井的愿望传递到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提前介入采取措施护井,变被动为主动,后面一系列的事件就不会发生。

  通过顺利解决东沙井问题,街道一班人思考,何不把那些热心公益、爱打抱不平的民间人士变为政府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东沙古井事件”中一副古道热肠的黄太天很爽快就答应做政府的民情快递员。这些民情快递员既没报酬,又没职务,但觉得自己能成为百姓反映各种情况、宣传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直通车,他们对此甘之如饴。近年来,东湖街道的民情快递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现在达100多人。

  几年前,东湖街道居民易小斌(化名),身体有残疾,家庭条件很困难,为解决生计,私自在当地一学校门口搭建两个铁皮棚小卖部,向学生出售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和食品。东湖街道龙马社区民情快递员肖庆元将情况反映到街道。于是,街道迅速行动,查实情况后,帮易小斌家落实低保补助,将其妻介绍到某单位当保洁员,帮其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小卖部也随之被取缔,结局可谓圆满。

  民情快递员能发展起来,其实就是搭建了一条群众与街道沟通的有效渠道。东湖街道举一反三,后面又开展“东湖夜话——把话筒交给老百姓”活动,在夜话会场夜谈夜议解决百姓难题惠民生。东湖夜话活动后来又延伸到了网上,建立了食品安全群、网吧业主群、安全信息群等120个微信群,这些群如同毛细血管延伸到千家万户,真正做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从乡村到城乡结合部,再到现在的街道,改革开放40年来,东湖从最初的蹒跚走路到现在走得越来越稳健,基础设施变得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层治理更加有效,世界级的农业科研成果不断产生。东湖这位当年的乡下贫困生,现在不但自己过得好,还能帮助更多的人过得更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