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以为,舍得钱和物,扶贫没啥难度,现在才知道,扶贫不仅是送羊送牛,而是干部群众一起干事业、谋发展。贫困群众最缺的,是致富的希望和理念——扶贫得先扶志和智。(9月11日《人民日报》)
当前,精准扶贫已经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除了受到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个别地方还因为少数群众自身观念影响,过度依赖政府给政策、给扶持、给资金,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再加上少数扶贫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只会做表面功夫,治标不治本,既不能从根本上拔除穷根,相反还会让少数贫困群众产生依赖思想。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至关重要。有些贫困村、贫困户扶不起、穷依旧,不是他们不能致富,而是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理念,这其实就是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对于个别存在“等、靠、要”思想的“精神贫困户”,除了需要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扶志”和“扶智”,给贫困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和理念,进而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准扶贫更需要的是从思想上、技术上进行“志智双扶”。一方面,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我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通过鼓舞脱贫斗志,激发致富热情,让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另一方面,要通过指引致富路径和提供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挣取财富,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树立勤劳致富的典范。
不得不说,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的贫穷。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别人为你提供一根拐杖,或是给你指明道路,能够方便你走路,还能让你少走弯路,但要想到达终点还要靠自己的双脚,如果你止步不前,就永远无法到达终点。“凡人之情,穷则思变。”相信没有人愿意终身与贫穷为伍,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战胜贫穷的信心与勇气,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根本上要靠个人“造血”,只有首先拥有战胜贫困的斗志,以自强不息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激发自身脱贫的内动力,才能彻底消灭贫困。
文/何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