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日,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聚焦自治区经济发展成就。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宁夏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8月2日,自治区成立6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自治区统计局、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就自治区成立60周年以来经济发展有关情况向媒体作了通报。
8月2日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和自治区60大庆筹委会办公室将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我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生态建设、文化建设、民族团结、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举办6场系列新闻发布会,全面展示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区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良好精神风貌,大力宣传宁夏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振奋精神、实干兴宁、推动发展的生动实践。
自治区成立60年,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经济社会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经济规模从小到大,经济实力从弱到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生产能力得到历史性提升,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服务业发展充满活力,现代化生产体系不断完善。社会需求取得历史性突破,宁夏着力扩大投资、消费、进出口等社会需求,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市场消费规模扩大,对外开放纵深拓展,为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李云华实习生何杉)
[NextPage]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累计完成产业类投资73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3%——
重大项目撑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那时候真的是‘望河兴叹’!”72岁的吴光钧老人用布满皱纹的双手,摩挲着影集里的照片,思绪再次回到修建我区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叶盛黄河大桥的艰辛岁月。1969年,黄河仁存渡口是往返银川、吴忠两地的必经之地,在黄河岸边经常能看到露宿等待通过这一渡口的如长龙般的汽车和马车队伍。
1968年,自治区决定修建一座黄河大桥,位置选在连接宁夏南北交通的枢纽——叶盛镇。1969年10月,叶盛黄河大桥开工建设。1970年12月26日,大桥竣工通车。目前,宁夏建成跨黄河公路大桥10多座,将黄河东、西两岸的所有地级市、县城直接连通,是黄河上架桥密度最大的省区。
经过60年的发展,宁夏固定资产投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效益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立足发展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始终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集中财力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重大产业项目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累计完成产业类投资730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3%。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从宁东基地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各县(市、区),处处可见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这些大项目、好项目撑起了宁夏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宁东基地自2003年开始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4740亿元,形成了煤炭、电力、现代煤化工等产业集群,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煤炭产能9770万吨,火电装机1310万千瓦,煤化工产能达到1750万吨。
投资550亿、已建成投产的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是全球单套装置规模最大的工程。
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区风电装机996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771万千瓦,水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40%,新能源占比在全国名列前茅。
建成世界首条±66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和宁东—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年外送电力1200万千瓦,有力促进了我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实施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高端智能控制阀等9个重点项目,共享集团通过实施“大型高端燃气轮机铸件研发”和“铸造智能化工厂建设”等项目,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大型3D打印机在铸造行业产业化。
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夯土筑基
我区交通领域5年累计完成投资1452亿元,银川至西安高铁、中卫至兰州高铁加快建设,预计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建成通车,其中吴忠至中卫段2019年具备通车条件。包头至银川高铁银川至惠农段计划8月底开工建设,预计2022年建成通车,届时将形成以银川为中心,实现银川至兰州、西安、北京等重点城市2小时至5小时到达,整体融入国家高速铁路网。
完成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飞机等级提升到4E,2017年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825万人次,增长26.4%。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年底投运,将结束宁夏没有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历史,实现客流高效换乘、无缝衔接。
我区建成了“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46万公里,公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
水利领域5年累计完成投资332亿元,建成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黄河宁夏段防洪、中南部脱贫攻坚7座水源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特别是投资40亿元的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全线通水,113万山区群众喝上了干净水。
信息产业领域五年累计完成投资234亿元,全区光缆线路长度达到近20万公里。全区互联网出口带宽总计达到2940G,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415万个,城市宽带接入端口339万个,农村宽带接入端口76万个,银川、吴忠、固原、中卫被列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重大社会民生项目提标加密
从2007年起,我区连续12年实施民生计划,70%以上的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先后组织实施了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16万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致力于推进教育均等化发展,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26所;实施薄弱学校改造、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普通高中改造等一批教育项目,建成西部较大的职业教育园区,五个地级市均有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
我区不断完善卫生服务体系,新改扩建区、市、县医疗机构1316个,全科医师培训基地3个,五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坚持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普惠化、均等化、身边化,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全国领先。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我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免税收、土地优惠等方式,着力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
截至2017年底,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091万亩,退耕还林50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4%。在全区建设市民休闲森林公园25个,自然保护区14个;推进清水河、苦水河等69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每年减少输入黄河泥沙6700万吨。加强贺兰山环境综合整治,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近10亿元,169处整治点全面完成整治修复。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狠抓造纸、钢铁、氮肥、印染、制药、制革等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全区主要工业园区全部建成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2362个村庄综合整治,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记者郑峥实习生何杉)
[NextPage]
工业总产值从4599万元到4244.6亿元——
数字背后的“宁夏奇迹”
宁夏工业60年,从“一煤独大”到“百花齐放”。
宁夏工业起步于1958年,成长于三线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过6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4599万元增加到4244.6亿元,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上升到36%,居各产业之首。
“1957年10月,设计年产45万吨一号斜井破土动工,这是宁夏开发建设煤炭基地的第一个矿井、也是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化矿井开工建设。”原石嘴山矿务局第一煤矿高级工程师黎世宽说,宁夏的工业起步应该是从第一座煤矿开始算起。当时没有铁路、电力、通讯网络,上下井全靠工人的两条腿走。如今现代化矿井都是开车下井,乌黑的煤炭变成了化工产品。
从1956年至2006年,宁夏先后发现贺兰山、宁东、固原、香山四大煤田在内的煤炭资源。截至2006年底,探明宁夏煤炭资源储量369亿吨,预测煤炭资源量1721亿吨,煤炭占能源比重超过90%,宁夏成为煤炭资源大省,成为宁夏工业崛起的“燃料”。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为三线建设而迁移到宁夏的大批工厂,助力宁夏工业飞跃。
1965年7月1日,由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迁建的吴忠配件厂建成投产,批量生产东方红-54型和4146型活塞。这是“三线”建设中在宁夏建成投产的首家企业。随后银川橡胶厂、青铜峡铝厂、长城机床厂、石嘴山钢铁厂、银川毛纺织厂等纷纷落户宁夏,使宁夏工业得到飞跃发展,到1978年我区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964年的24.8%上升至68.9%,工业已发展成为宁夏的主导产业。
伴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枯竭,宁夏也面临着“资源竭而城市衰”的困境。
2003年,自治区经过反复科学论证,通过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与建设纲要》,并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确立为举全区之力建设的“一号工程”,将其建设成为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和循环经济实验区。
在宁东这片亘古荒原上,宁夏人以“小省区也能办大事”的气魄,描绘着“再造一个新宁夏”的宏图杰作:一个个国内能源巨头接踵而至,一个个千万吨级煤矿横空出世,一座座大型电厂并网发电,一个个煤化工项目建成投运,庆华、宝丰等一座座循环经济工业园拔地而起……
截至2011年底,宁东基地已建成煤炭、电力、化工等重大项目35个,煤、电、化三大主导产业已初具规模。宁东速度和高起点的科学规划,使宁东成为一列高速经济列车。
2016年12月21日,神华宁夏煤业集团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油品A线,产出合格油品。在该项目产能释放的强势带动下,在中石化、庆华等现代煤化工企业平稳发展的影响下,宁夏现代煤化工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我区煤化工产能达到了1750万吨,跻身国家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煤制烯烃产能260万吨、煤制甲醇产能620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今年上半年,现代煤化工总产值占化工行业的39%,成为拉动全区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冶金、有色、装备制造、轻纺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截至2017年,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123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046.7亿元,同比增长8.6%,对全区GDP贡献率为36.1%。(记者阎文华)
宁夏农业,用特色写就特别
2008年中卫硒砂瓜进入北京奥运会餐桌,2009年成功进入上海世博会;
宁夏大米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和“十大好吃米饭”;
中宁枸杞获得“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盐池滩羊被选为2016年杭州G20峰会国宴指定用肉,成为全国高端羊肉的代表品牌;
宁夏菜心成为粤港澳地区首选菜,11家供港蔬菜基地被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称号,宁夏蔬菜成为全国优质品牌蔬菜的代表;
……
宁夏农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用特色写就特别。
宁夏是国内外公认的优质粳稻、春麦、玉米、乳品、牛羊肉、冷凉蔬菜的优势生产区和枸杞道地原产地、最佳酿酒葡萄生长带,是发展精品农业、高端农业、品牌农业的一方净土,“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都被宁夏收入囊中。
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指引下,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业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宁夏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116.98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368.2万吨,人均粮食产量543公斤,居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2.2亿元增加到536.4亿元,增长了243.8倍;农民收入由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的116元增加到2017年的10738元,增长了92.6倍,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5年年均增长9.6%,高于同期全区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7%,农民来自特色优势产业收入占到43%,中宁枸杞、灵武长枣、盐池滩羊、西吉马铃薯、中卫硒砂瓜等主产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
自治区围绕扩大基地、深化加工、打造品牌三个环节,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9家、366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4%,比2003年增长32个百分点。集中打造了宁夏大米、盐池滩羊、香山硒砂瓜、六盘山马铃薯、中宁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6个区域公用品牌、20个知名企业品牌、20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累计培育各类特色优质农业品牌300多个,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624个。
现在,“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记者张瑛实习生倪万琦)
[NextPage]
宁夏搭建现代立体交通网:
从人背马驮到腾空入海
高路入云端、虹桥卧山涧。
60年来,从无到有、从稀疏到密致、从两点一线到逐渐成网,交通建设日新月异,让宁夏与外界时空距离不断缩短,也畅通了宁夏经济发展的“经脉”。
2017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4561公里,公路网密度52公里/百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609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通车里程达4960公里,连通了所有县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2.6万公里,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硬化路。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超过1060公里,北上南下、东进西出更加便捷。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运营着29家航空公司通往76个城市的94条航线,直航比例达到80.3%。从银川出发,可直飞迪拜、曼谷、大阪、芭提雅、芽庄、甲米、吉隆坡、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翻开宁夏交通的历史画卷,仿佛又回到那个肩扛人拉的艰苦年代。上世纪50年代的宁夏,交通闭塞、信息短缺,马车、骆驼、羊皮筏子是主要运输方式,经济发展步履维艰。为了改变交通落后的状况,宁夏人不断地发力。
1952年,包兰铁路开始勘测设计,沿线风沙漫卷、人迹罕至,设计者摒弃了两次跨越黄河绕过沙漠的方案,决定在宁夏中卫至甘塘段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
1954年10月,包兰铁路动工建设,铁路从包头、兰州东西两端“相向而行”。1958年7月30日,经过4个寒暑鏖战,包兰铁路终于在银川“握手”,正式接轨。
1958年10月,兰州-银川-包头-北京的首条定期国内航线开通,架起了宁夏第一条空中桥梁。
1958年9月2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局成立,同年10月汝淇沟煤矿至沟口24公里煤运专用公路竣工通车。
1963年,全区第一条沥青路在汝西路正式开铺,拉开了我区公路历史的“黑色革命”。
1995年10月20日,宁夏第一条地方铁路-大古铁路全线通车。
1996年11月18日,宁夏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中铁路通车运行。
1997年9月,新建飞行等级为4D级的银川河东机场投入运营,结束了宁夏不能起降中大型飞机的历史。
2011年1月11日,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成为西北地区通往东部最便捷的铁路通道。将宁夏与东部沿海地区贯通,把大西北能源基地与环渤海经济圈联系在一起。
2015年,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和银西高铁相继开工,正式开启宁夏高速铁路新时期。
同年8月,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飞行区指标正式升级为4E,银川机场成为西北地区第三个4E级机场。
2016年12月27日,银川河东国际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行。
2018年,好消息再度传来。
6月29日,包银高铁银川至惠农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计划今年8月底开工建设。
8月18日,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全面开工,集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种方式于一体。
通过构建东向出海、西向出境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宁夏已与外面的世界紧紧相连。
固原市原州区彭堡乡清溪沟村夹在清溪沟和怀沟之间,像一座孤岛。2015年,固原至胡大堡公路从清溪沟村穿过,清溪沟、怀沟两座大桥,设计高度分别为49.55米、47米,高度居宁夏公路桥梁的前两位。
“过去,我们祖祖辈辈被这两条深沟困着,娃娃上学还要大人背着爬坡过沟。现在路修通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民马如意说。路通后,马如意第一次坐上村村通班车,美美地去固原城“浪了一圈”。
村里到城里的路通了,城里“天路”也通了。2010年6月26日,固原六盘山机场正式通航。如今,固原-西安-上海、重庆-固原-银川、天津-固原-银川3条航线年客运量增幅均超过航线架次增幅。
60年来,宁夏交通人用辛勤和汗水,浓墨重彩的绘就了一张纵贯南北、横跨东西、腾空入海的现代立体交通网。(记者赵磊李徽实习生侯昕宇)
[NextPage]
宁夏电网线路总长可绕地球一圈多
1958年之前,宁夏电力总装机仅0.8万千瓦,人均电源装机3瓦,年发电量0.11亿千瓦时。
如今,宁夏电源装机总量位居全国第18位;2017年全年总发电达1380.9亿千瓦时,今年前6个月已发电近759.369亿千瓦时;宁夏电网10千伏及以上电网线路总长4.87万公里,可绕地球一圈多。
1992年宁夏实现乡乡通电。
1995年宁夏实现村村通电。
2005年宁夏城乡各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改革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两改一同价”目标,宁夏农民告别了用电缴费的“城乡差别”。
2006宁夏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户户通电,偏远农村农户彻底告别“煤油灯”,迎来新光明。
2013年,宁夏374.29万城乡居民家庭告别机械式电表,用上具有众多服务功能智能电表,与互联网“拇指服务”实现了对接。
2008年至2017年,宁夏仅电网投资累计达488亿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电网主网架实现了由“普通国道”向智能化“高速公路”的跨越,电网网架、配置能力和整体功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宁夏电力事业从无到有,由低电压、小机组到超高压、大机组、远距离、交直流混联、火电太阳能风电共同发展,是宁夏发展巨变的一个缩影。
目前,宁夏人均电源装机容量6.61千瓦。宁夏人均电源装机以及人均拥有电量双居全国之首。不仅如此,宁夏还成为全国首个以750千伏超高压为主干的双环电网网架省区。这是宁夏人用电的三个幸福指标。
强大的发电能力,坚强的电网网架,意味着宁夏工业、农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用电,无需担忧拉闸限电,无需担忧电网无法承受之重。
强大的发电能力,坚强的电网网架,让宁夏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力输出省区之一。“电从空中走”,全国多个省市人民享受到了宁夏送上的“电力大礼包”。
截至2017年底,宁夏利用宁东±660、宁浙±800两大特高压直流输电外送大通道,已累计向山东、浙江等地输送电量2275.5亿千瓦时。相当于就地转化1亿余吨原煤,减排二氧化碳近2亿余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百万余吨。仅向山东一地每年送电240亿千瓦时,相当于山东用电负荷的十分之一。今年前6个月,宁夏已向山东、浙江等地外送电量250.5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8%。(记者鲁延宏)
[NextPage]
百姓故事
学门技术,啥时候都有饭吃
王玉忠今年52岁,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开火锅店。他有两个姐姐。1982年,两个姐姐已工作吃商品粮,他初中念完等待招工。
王玉忠的父亲在平罗县粮食局工作。后来,粮食部门招工,他成了平罗县黄渠桥镇粮库职工。一天晚饭后,父亲提议商量一下他的工种。
母亲希望他当个会计有前途。可父亲说,要学一门技术,建议当个电工,啥时候都有饭吃。
粮库电工不是吃香的工种,是又苦又累的危险活,许多人不想干。王玉忠虽不情愿,还是干起电工活。由于好学、肯吃苦,真正掌握了电工技术。“后来真让父亲说中了,电工让我有饭吃,成为我日后的保障。”
“1998年,我买断工龄,那时母亲整天叹气担心我的生计。”王玉忠买断工龄后,在平罗县城开了早餐店。每天下午闲时,他也接一些电工活,给别人家新房安装电路,每个月补贴不少。
后来早餐店生意清淡,2000年,王玉忠重操旧业,干起电工。他和两家装修公司签了协议,专门负责房屋装修的电工活。
王玉忠干电工6年挣了一些钱。“我一直有创业当老板的念头,2007年,拿出积蓄到大武口开了火锅店。”他的火锅店生意一天比一天好,现在他不仅花了25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还买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大房子。
“学门技术,啥时候都有饭吃。”王玉忠说,即使火锅店关门,他也不会失业,还可以继续干电工挣钱。
2017年,宁夏就业人员375.9万人,超过了总人口的55.1%,比1978年提高17个百分点。(记者时明霞)
约会幸福
马如富是河南人,凭借一手贴瓷砖的手艺,他在银川“常住”了10多年,进入装修旺季以来,他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一个月以后,忙得他和工友们每天加班加点。订单越多,马如富的收入就越高,现在他平均每月收入8000多元。
马如富告诉记者,当初在老家生活比较艰难,他只身来到银川打工,最初是在工地上做技术工人,看到房地产发展迅速,装修行业火爆,他就专门找师傅学习贴瓷砖的手艺,出师之后收入越来越好。凭借多年的口碑,如今他不仅将家里人接到了银川,还有了自己的施工队……
在隆德县新和村,全村人均耕地1亩多,作为村上旅游公司的负责人,赵小龙跟记者谈起村民的致富经:“以前,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种地和打工,新农村建设以来,大家的住房条件好了,村里的路通了,村里把非遗项目——高台马社火组织起来,办起了农家乐、水上乐园等,乡村旅游红红火火,村民们的收入也更加多元化,仅乡村旅游一项,入股村民家庭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宁夏人均收入不断提升。数据表明,1978年,宁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6元和116元;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472元和10738元。(记者李云华)
[NextPage]
荡起快乐的双桨
今年55岁的魏庆,5年前办理了退休手续,退休前是一名售票员。
2013年退休时,魏庆每月领取退休金2000元,今年退休金涨到3000多元。
3年前,魏庆买了辆小轿车,不久前她又萌生了换房子的念头。魏庆说,现在住的房子80多平方米。她和丈夫商量后,首付16万元买了一套面积123平方米的商住房,每月月供4000多元。放在3年前,她想都不敢想换房子的事。丈夫下岗后,家里一度拮据,不过丈夫后来到一家私营企业工作,每月工资6000元左右。此后,夫妻双方收入开始稳定下来,并且年年有增长。
生活条件好转后,魏庆每年都会安排一笔资金用于旅游,花费在1万多元。
魏庆的另外一项主要开支是购物,每年网上购物花费6000元左右,加上商场及超市购物,也都超过1万元。
她还参加健身训练,一年用于健身办卡的开支大约4000元。由于身材保持得好,没人相信她已年过半百。
魏庆坦言:“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喜欢的生活用品;三五好友自驾游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走出国门,感受异国风情。”
我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00元提高到2017年的20219元,40年年均增长11.4%。魏庆的个人经历,是对这组数字变化的生动诠释。(记者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