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过池州(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立秋时节,长江客轮船行东北,自江西九江驶抵安徽池州。
流水绕城,风荷摇曳。池州城区的百荷公园内,一方荷塘水清如镜。水面上,铺满睡莲、芡实等水生植物,白鹭、野鸭不时掠过;荷塘外,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流水潺潺,偶有小鱼游动其间。
轻摇蒲扇,纳凉树下,62岁的洪启明告诉记者,原先的池塘一潭死水,臭气难闻。“我就住在附近,守着公园,想要休闲锻炼,还得绕行别处。如今改造得这么漂亮,水清了,环境美了,我和老伴天天来。”
百荷公园的变化并非孤例。池州市住建委副主任余祖平告诉记者,在池州主城区,类似的黑臭水体原有10处,通过截污、清淤、垃圾清理、岸线修复等措施,已全部完成改造治理。
时光回到几年前,入住贵池区华府骏苑小区的居民却高兴不起来。“这里什么都好,就是边上的红河又脏又臭,苍蝇蚊虫到处飞。按说搬进新居,应该请亲朋好友来坐坐,可自己都嫌弃,哪有心思邀他们?”住户杨淑凤说,“取得亲戚理解倒还其次,最担心儿子新娶的媳妇住不惯。”
红河,西接清溪河,东连平天湖,是池州主城区一条重要的排涝干沟。随着城区扩大、城市发展,红河由于流动性差、河床积淤严重等原因,水质变差,垃圾遍布,不仅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雨季也容易扩散污染到城区其他水系。
2017年3月,池州市水环境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接手红河整治工程。“我们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先通过管网改造截断外源污染,再通过底泥清淤消除内源污染。”总经理赵军介绍,整治中没有选择被业内称为“三面光”的传统模式,对河道、岸坡进行混凝土硬化,而是依托原有地貌、植被、土壤条件进行生态修复,注入清净水体、种植水生植物,重建水生态系统,增强自净能力。同时,在两岸修建步道,广植鸢尾、美人蕉、柳树等滨水绿化植物。
如今,行走在红河边的亲水栈道上,杨淑凤的气儿顺了,“带着亲戚们转了一圈,大家都羡慕哩!”
8月7日,池州秋浦河故道整治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再降低8厘米!”市政工程测量员章国光一边扶稳手中的测量仪,一边向百米开外拿着标尺的同伴喊道。不远处,挖掘机正伸缩长臂疏浚河道,工人在河岸开挖基槽……
“过去,城市的开发对原有水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了不少断头河、死水河、污水河。”工程牵头负责人、市政府副秘书长吴飞介绍,早期修建码头,为了行车方便,一条马路在秋浦河故道上横亘而起,河流被截为两段,左侧2公里多的河流成了死水。再加上无序养殖、建筑垃圾堆放等,秋浦河故道水质逐步恶化。
今年4月开始,池州对秋浦河故道及两岸景观进行治理升级,计划将其打造成老码头遗址公园和滨江湿地公园。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池州将重点打通断头河,重建“河塘相连,江河连通”的循环水系,提升主要河道水体流速与活力,发挥水体的排涝及调蓄作用。目前,全市已改造和新建排水管网93公里,形成超过145公顷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截流污水量8296吨/日,清理淤泥60.33万吨,保护和利用湿地空间超过7平方公里。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1260多年前,行经池州的诗人李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溪行》。恢复清水绿岸,增进民生福祉,池州人正持续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8年08月12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