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8月9日讯(记者 龙琦)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老街道就是展现、延续这些历史的载体,也是一个城市持久的生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而对不少株洲人来说,“株洲老街”应该指的就是芦淞区的徐家桥和钟鼓岭两条商业步行街。
徐家桥:古色古香的麻石老街
在株洲,徐家桥既是一座桥,又是一个地名。作为一座桥,它有300多年的历史,横跨建宁港,是株洲城区第一座石桥,民间亦称齐家桥。作为一个地名,徐家桥可以说是株洲的发祥地,株洲最老的街道——建宁街、解放街都在这附近。
在芦淞区建宁街道徐家桥社区居住了五十多年的宋嗲嗲回忆说,徐家桥上的麻石板有很深的土车轮印,桥的两边是石条护栏。桥下是建宁港,常有船驶入这里运输粮食等各种物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成群,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宋嗲嗲说,常见人直接用河水做饭,他渴了也会直接饮用河水。
港两边都是老街老巷,木板房,麻石路,破旧中透着古香。街上店铺林立,有布店、米店、茶馆,还有传统小吃等。“糖油耙耙、米豆腐、白力丸子,我现在想起来嘴里还馋得很。”宋嗲嗲说,糖油耙耙大概5分钱一个,不过他家那时很穷,不能经常买。
三次改造,“株洲第一街”逐渐成型
徐家桥位处株洲最老的城区,传统商业氛围浓厚,但由于房屋老旧、附近的建宁港又河道淤积,垃圾遍布。
2003年,徐家桥被列为株洲当时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2006年12月,徐家桥商业步行街正式开街,建宁港成为暗河,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条贯穿东西、长约600米的商业步行街。作为以公园模式设计建造的商业步行街,街中打造了一条“水景大街”,东侧入口处是音乐喷泉,西侧是水幕电影,其间是一道蜿蜒其中的水景,小桥、亭台廊阁、主题雕塑穿插其间,让人仿佛置身公园般的休闲购物的环境。
改造后的徐家桥曾被评为中国商业地产五十强。开街之初,吸引了各大品牌服饰、鞋帽精品类株洲或湖南总代理商的进驻,被誉为株洲“第一街”。
2009年,徐家桥步行街的开发商湘银房产投入500万元,拆除水景大街,引进多家露天夜宵店,还引进理发店、培训机构、药店、幼儿园、餐馆等业态,以避免与芦淞服饰群直接竞争,吸引人气。
2013年,由芦淞区商务局等单位牵头,徐家桥步行街迎来第三次改造。按照方案,主要是拆掉原来街道中间的露天餐饮夜宵店,重新新建一批高档的休闲、餐饮店,以打造徐家桥风情一条街。并将在步行街中间开辟一条5米宽低速车行道,连接东西两侧道路,建立新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并引进鸿桥商业广场,以吸引人气。
钟鼓岭:株洲城区“最中心”
城市在变,中心从未变。中心广场依旧是株洲市的最中心,从来都是株洲市商业影响力、文化向心力、融城聚合力、经济驱动力的最中心之所在。
株洲人重情结。从上世纪50年代的地摊形态,到后来的大型农贸市场,抑或是现在的商业步行街,钟鼓岭作为商业引领的角色从未改变。对于钟鼓岭,老株洲人有着难以言喻的情怀。它就像是这座城市的文身,印在身上,却烙在心里。
钟鼓岭最有名的还是设在这里的农贸市场。1959年,株洲市政府在市区首次开放两个市场:徐家桥和钟鼓岭,周边的农民在市场出售农副产品。文革中,农贸市场被关闭;1979年,钟鼓岭市场恢复。1980年,搭建了钢架玻璃纤维瓦棚2000平方米的钟鼓岭农贸市场;1990年建成一栋高7层、总建筑面积为15000平方米的大型综合市场,主要经营农副产品、小工业品和家具,成为全市最大的菜市场。后来综合市场摊位爆满,又在现王府井百货位置开辟了钢架玻璃纤维瓦的水果、花卉市场。此时的“钟鼓岭”,已经成了市场的代名词。
1995年是钟鼓岭的鼎盛时期。当时钟鼓岭经营户最多的时候有上千户(包括不少临时摊位)。当时兼批发、零售及物资调控于一体的钟鼓岭大市场,占据了当时株洲市农贸食品吞吐量的85%。梦洁、星港很多品牌家具都在这里有专卖店。
变身现代商业步行街
2008年,钟鼓岭市场相继引进了南京中商、汉华国际等一批品质高端的大型商业项目。此外,王府井百货等一批品牌商业实体进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株洲市将钟鼓岭片区改造项目列入了株洲重点前期项目。
2009年,株洲市政府决定对钟鼓岭进行彻底整治,存在了数十年的钟鼓岭农贸市场搬迁;2010年1月,汉华国际商城开始动工;11月,株洲王府井百货开业;2012年9月,美达电影院开业,10月,七星购物公园营业……全新的业态结构已在钟鼓岭成形,这里商业依旧欣欣向荣。(特别鸣谢株洲市城建档案馆与陈瑛提供资料照片,图片版权归摄影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