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对话常德丝弦非遗传承人 带你走进常德丝弦

来源:红网 作者:李彩虹 钱琼娇 编辑:王津 2018-08-03 16:17:21
时刻新闻
—分享—

常德丝弦代表湖南文化走进法国。

  红网时刻常德8月3日讯(记者 李彩虹 实习记者 钱琼娇)“敲起碟儿唱起歌,如今农村新事多……咿儿呦,咿儿呦……从前我们穷山窝,如今工厂一座座……” 1989年,在湖南艺校常德分校学习的朱晓玲偶然接触到了常德丝弦,那悠扬明快的曲调,通俗趣味的唱词,一下子吸引了朱晓玲。

  朱晓玲,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鼎城花鼓戏剧团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项目传承人。从1989年6月还是学生的朱晓玲参加了鼎城区花鼓戏剧团新编的常德丝弦《洞房悄悄话》的排练到现在,30年来朱晓玲一直在表演一线工作,她用自己的经历诉说着改革开放以来常德丝弦的变化与发展。

850578292000311753_??.jpg

朱晓玲在丝弦大戏《苏大姐做寿》中扮演女二号桂姨妈。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汉族地方曲种。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故称常德丝弦。2006年,常德丝弦被列为常德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挖掘整理,并申报湖南省和全国非遗保护项目。2008年2月常德丝弦被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晓玲确定成为常德丝弦的国家级传承人。

  常德丝弦艺术团的前世今生

360938969969103968_??.jpg

1989年朱晓玲在常德丝弦《洞房悄悄话》中饰演女主角“新娘”。

  常德丝弦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艺术价值较高,但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缺少专业表演团体,加上老一辈丝弦艺人相继辞世,常德丝弦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亟待抢救和保护。1997年,常德市委、市政府提出“振兴常德丝弦”的口号,常德市鼎城区决定对原有的鼎城区花鼓戏剧团进行改革,在常德市、区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下,常德丝弦艺术团正式成立,开启了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模式,并聘请了我国著名曲艺家相声演员马季担任名誉团长。“挂牌之后,在业务方面,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了,对丝弦的定位也更高了,这对丝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朱晓玲说道。在此之前,常德丝弦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剧团。

  “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场大火把剧团烧得一无所有,是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坚持才有我们的今天,我很感恩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朱晓玲跟记者说,2008年,朱晓玲接过常德丝弦艺术团、鼎城区花鼓戏剧团团长的重担。当时的剧团演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龄结构偏大,青年演员严重不足,朱晓玲意识到其中的严重性。

  为了丝弦的发展与传承,她在担任剧团团长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办常德丝弦培训班,招收青年演员,如今这一批人都成了常德丝弦艺术团的中坚力量。“有了青年演员,常德丝弦艺术团就有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朱晓玲向记者说道。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在朱晓玲的带领下,剧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2012年将"常德丝弦艺术团"改成了"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将"鼎城区花鼓戏剧团"改成了"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朱晓玲担任董事长和保护中心主任。转企改制后,常德丝弦艺术剧院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功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向朱晓玲抛来橄榄枝,希望踏上常德丝弦这趟文化列车。

  1996年3月的一天,朱晓玲在常德市大西门过轮渡时,遇见了当年读书时的一位老师,此时的老师因为下海经商己经成为了先富起来的人。"你还在花鼓剧团工作吗?工资怎么样?"老师讪讪问道,朱晓玲骄傲地说:“当然!工资有一、二千”实际上当时工资不到一千元,老师听完后摆摆头。她说,我从不认为我做的这行是可以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艺术是无价的。

  去年,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朱晓玲再次遇见了当年的这位老师,老师向大家介绍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这是我非常优秀的学生,朱晓玲,曾代表中国到联合国演出,非常了不起。” 老师的评价和过去截然不同,不管是对于朱晓玲还是常德丝弦艺术团人们已从过去的看不起,到现在的油然而生的敬佩。

  经过不断改革与发展常德丝弦艺术团已然成为常德的一张“文化名片”,常德丝弦的表演也一年上一个台阶,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常德丝弦在继承中创新

197820979582129330_??.jpg

2016年8月在法国巴黎表演的常德丝弦《咏梅》。

  “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是常德丝弦的主要特征。 过去常德民间的丝弦艺人多是盲人,为求生计,他们手拿一件乐器,坐在茶馆里,用地道的常德方言讲述着历史上的传说与故事。与丝弦戏剧不同,作为一种地方的曲艺形式,常德丝弦的本质是用口语说唱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朱晓玲的前辈杨建娥将传统的“一人饰多角”改为“多人饰一角”。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常德丝弦的表演才发展到今天舞台上,年轻的演员身着漂亮的服饰,手持折扇或碟、筷,唱、跳、演结合的形式。

  近几年,常德丝弦也出现了瓶颈期,面对常德丝弦的不断创新,一些专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质疑常德丝弦过于表演化,注重歌舞,不是真正的曲艺。面对这些质疑,朱晓玲不断的思考、探索,到底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是回归传统还是继续坚持现在的方式”?她找到中国曲艺家协会,一个一个专家的询问。专家们告诉朱晓玲,常德丝弦现在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曲艺界的小清新,你们应该继续坚持下去。专家的话,给了朱晓玲信心,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无论是传统的表演形式还是新式的表演形式,演员都应具备”。

  据朱晓玲介绍,去年,常德市丝弦剧院为提高丝弦演员的专业素养,为20人左右的青年演员增开了为期两年的器乐课。“我们现在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每个人都积极主动的学,为舞台表演打好基本功,我相信,我们以后会成为更好常德丝弦演员。”常德丝弦青年演员张璇对记者说。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王婆骂鸡》《宝玉哭灵》《剪剪花》《双下山》《昭君出塞》等一些传统段子历来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段子多与时事、政治密切相关,涌现出《新事多》《夸货郎》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

877349492543593148_??.jpg

2016年1月常德丝弦艺术剧院参加联合国举办的“锦绣潇湘——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宣传展示活动。

  改革开放以后,常德丝弦的创作以弘扬主旋律为主,创作出一批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2005年7月,剧团创编的反腐倡廉丝弦戏表演唱《枕头风》在全国第四届曲艺节宁夏赛区展演中问鼎中国曲艺最高成就奖——牡丹奖。据朱晓玲介绍,《枕头风》在音乐上大胆创新,首次加入RAP(现代说唱)元素,主题鲜明,备受好评。它不是以传统的说教方式直接告知观众,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观众接受它所表达的思想。

  我是常德丝弦小小传承人

459110600230798101_??.jpg

常德丝弦小小传承人《请君听我唱丝弦》剧组参加2018年中澳青少年非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小苍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受尽了饥饿熬煎……”这是豫剧《卷席筒》唱段,小时候的朱晓玲第一次听到的戏剧就是《卷席筒》,说起《卷席筒》,她现在还能回忆起当时的情节,“坐在爸爸的肩上,听着《卷席筒》,我哭得稀里哗啦,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戏剧的魅力,它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戏剧的种子” 朱晓玲跟记者分享她的经历,她认为发展常德丝弦应从孩子抓起。

  2013年,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与常德市丝弦剧院联合开设了学生丝弦课程,把常德非遗传统文化融合到学生的常规课程,培养了系列丝弦青少年的“传承人”。这项课程主要针对5-6年级的小学生,每周两节丝弦课,每年约有1500名学生免费接受常德丝弦的教育。

  “我很喜欢上丝弦课,也很愿意学,我觉得常德丝弦真好听!”常德市芷兰实验学校的王同学开心的对记者说。学生家长杨先生说:“我非常支持小孩学习常德丝弦,这样既可以让他了解我们常德本土文化,又可以培养他的兴趣爱好”。

  7月23日,常德丝弦小小传承人《请君听我唱丝弦》剧组前往澳洲参加“小小传承人”第二季2018年中澳青少年非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次活动交流时间历时11天,常德市是全省唯一参加的市代表,开创了常德市首次少儿丝弦国际文化交流之先河,为传统戏曲进校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十年来朱晓玲见证了常德丝弦的兴衰。朱晓玲说:“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关注、喜欢常德丝弦的人会越来越多,我相信常德丝弦的明天会更好,未来我也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好常德丝弦的传承工作。”

  改革开放40年,常德丝弦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常德丝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人都应主动承担保护和传承好它的责任,充分发挥常德丝弦应有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