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四十年湖南印记丨放弃铁饭碗开店首月盈利千元

来源:红网 作者:李姝 编辑:徐丹 2018-06-25 08:55:32
时刻新闻
—分享—

1983年,长沙蝴蝶大厦老杨明远眼镜店,周捷三(中)站在店门口。资料图片

  潇湘晨报记者 李姝 长沙报道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读书的人又渐渐多了起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随之而来的改革开放春风,让很多个体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两件事,都对一个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眼镜再次热销起来了。

  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下海经商、抛弃铁饭碗干个体的氛围越来越浓,让当时在长沙市商业局国际钟表缝纫机眼镜公司当技术人员的周捷三动了心思。他下定决心离开国企体制,成为一名个体户。

  1983年,虽然周捷三所在的单位没有在他的辞职报告上盖章,但他还是成了个体户。

  在长沙蝴蝶大厦一家二十平米左右的铺面里,周捷三的“老杨明远眼镜店”开起来了。他制作了广告牌,端正的大字写着“老杨明远眼镜店”。店铺的玻璃橱窗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副副眼镜,靠墙是一排整洁的座椅,店铺里还有一块专门用于验光的区域。

  开业第一个月,周捷三盈利1000元左右。之前他在国企的工资是每个月90元。

  专门开会讨论他的改革方案到深夜

  “以前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大家不戴眼镜。恢复高考后,学习的人多了,对眼镜的需求一下也多起来了。”周捷三说,眼镜和当时的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一样,成为商场里的热销品。

  周捷三当时是长沙市商业局国际钟表缝纫机眼镜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这家公司是国企,效益一直很好。当时公司普通员工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30元。周捷三是技术人员,每个月工资90块钱。

  虽然工资比较高,但离开国企的想法一直在周捷三的脑海中盘旋。他认为,“国营企业不好搞事”。在公司里,周捷三有很多新想法,但苦于实施难。“当时国企的机制比较死板,任何想法都要层层报批,程序繁杂。”周捷三说,不仅如此,他每次想“搞点事情”,都得不到同事的理解。还有人劝他:“你这么一搞,又没多加工资,何必呢?”

  但没有人能阻挡住时代的巨流。随着改革开放的风潮来临,长沙逐渐兴起了小修理、小加工、小商店、小饭店、个体运输等个体行业。看到这样的大好形势,周捷三心里着急。他三番五次跟领导提想法,想进行一番变革。

  1983年,针对周捷三的情况,公司开了一个会,请来了省、市商业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公司领导。会上,周捷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承包责任。周捷三提出,他自己拿出2万元做担保,让公司的眼镜部门全部由他负责,每个月按公司营业额最高指标上交钱款给财务,如果没有完成任务,甘心受罚。条件是他只对财务和法律条款负责。周捷三的这个想法,打动了部门不少同事,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干。

  但当时的市局领导没有同意。“像你这种承包,长沙市还没有先例。”这位市局领导表示。

  周捷三急了:“改革开放不需要有先例,有先例还叫什么改革开放!”

  联席会议从晚上7点开始,几个人讨论、争吵、交锋,直到晚上11点半才开完。最终,周捷三的想法没有被采纳。

  不顾领导、妻子劝阻,铁了心放弃铁饭碗

  虽然想法没被采纳,但周捷三已经铁了心要离开国企,自己单干。他找到公司领导,提出辞职。领导不同意:“你身体不好,家里又有妻儿,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妻子也强烈反对周捷三放弃“铁饭碗”。当时周捷三的妻子在家养病,两个孩子才上幼儿园,家里条件并不好,还需要租房,周捷三是家里仅有的收入来源。为此,妻子还去了公司找领导哭诉。

  “现在这么好的时机,我等不了了。”周捷三把报告递给了领导,“你不愿意签,那就开除我好了。”

  当时周捷三43岁,在公司有20年工龄。“90块钱一个月的工资、20年的工龄,我都不要了,只想自己干一番事业。”周捷三说。

  就这样,周捷三离开了国企。但一开始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容易。虽然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大多数人认为“搞个体户的都不是好人”,很多摆摊的个体户只能“打游击”。1980年3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会议决定,根据社会需要,可以继续批准部分城镇待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随后,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全省适当发展个体工商业,长沙市在三角花园附近集中搭建了供个体户做生意的铁棚,每个铁棚两平方米左右,个体户慢慢从流动摊贩形式变成了拥有固定场所,得到了“官方认可”。

  周捷三卖眼镜不能“打游击战”。“当时要找个铺面非常不容易,恰好父亲有个熟人在蝴蝶大厦盘下了一小间铺面。”周捷三给了父亲的朋友一笔中介费用,才有了自己的小店铺。

  周捷三回忆,这家铺面面积不大,宽六七米,深三米,不过二十多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家小店里,橱柜里摆放着眼镜,靠墙是一排整洁的座椅,还有验光室。

  虽然店铺开起来了,但周捷三直言,当时心里还是怕,“虽然改革开放了,但还是怕生意做不长久”。

  创业两年后,领导才在辞职报告上盖章

  当时,人们配眼镜是通过不断叠加度数的方式,来感受眼镜度数是否合适,只有医院的眼科才能科学检测度数。周捷三总结出了一套“小瞳孔剪影”的验光方式,普通顾客不需要去医院也能科学验光。有了这门“绝活”,周捷三只等着大展身手。

  刚开店第一个月,周捷三的老杨明远眼镜店就盈利一千元左右,这是之前国企工资完全不能比的。随着店铺进入正轨,周捷三每个月能盈利三千元,有时候甚至有五六千。

  “那时候做什么都赚钱。我们流行一句话,你就是卖泥巴,都能赚!”周捷三说。

  1985年的一天,原公司的领导来到周捷三家里。“你的辞职报告我一直压在抽屉里,当时我不批,是觉得万一你没搞成,还能回公司。现在看到你搞得这么好,我觉得我可以批了。”领导将当年周捷三递交的辞职报告递了过来,领导意见那一栏,已经盖好了公章。

  “我很感激,一开始我误解了领导的苦心。”已经78岁的周捷三,在他位于东塘北的老杨明远眼镜店里回忆道。

  “我们那一代人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很大。”周捷三说,自己开店后,依靠激进、开放的思维和态度,做过不少惊人之举。上世纪90年代开始,验光技术不够普及,周捷三依靠早年间作学术报告积累的医院资源,定期到外地医院为人们免费验光。验光后需要配眼镜的人很多,周捷三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将眼镜做好,再给顾客带回去。周捷三说,通过这样的“一条龙服务”,他每跑一次都可以进账两三千元。后来,他又与外国的公司合作,率先引进变焦技术,成为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0年,长沙市创业办和岳麓区委区政府举办了“精彩岳麓创业百星”颁奖典礼,周捷三作为长沙第一代个体户代表为创业者颁奖。他在台上鼓励新时代的创业者们:“否定自己原来存在的形式是改革创新的原动力。”

  现在,老杨明远眼镜已经从最初那家二十平米的小店,发展到了十几家店铺。

  时间线

  1980年1月18日

  国家商业部门下发专门通知,要求各大城市敞开供应猪肉,让全国人民欢度春节。这个通知透露出一种新生活开始的信息,持续了几十年凭票供应物资的日子即将成为历史。

  1980年10月9日

  国家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方部门减轻个体经济税收负担。是月,长沙市人民银行允许对全市持证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

  1983年2月3日长沙市纺织品批发部门对个体户敞开供货大门。

  1984年1月

  长沙市鲜果批发部门对个体工商户一视同仁提供货源,长沙火车站取消运输限制,凭个体户营业执照承办相关业务。

  1984年7月7日

  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一步开放对个体工商户的开业登记及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方式、场地限制。

  1986年长沙市全年个体经营总额3.6亿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0%,创税2704万元。

  观察

  个体户“五小”行业解决了买东西难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记惊雷。它不仅意味着“小摊贩”到“个体户”的更名,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开放大潮。个体户合法化了,政策宽松了,机制灵活了,观念改变了,一个关键的齿轮,带动整个社会滚滚向前。

  1983年,周捷三的着急是有道理的。“现在这么好的时机,我等不了了。”周捷三的这句话,正是改革开放以来那批敢为人先的个体户的真实写照。

  1980年12月11日,温州21岁的章华妹领取了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合法的个体户。没有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年代,报纸将这个消息传到千家万户。在长沙,第一批个体户相继出现。

  “个体户最开始集中在‘五小’行业,就是小修理、小加工(农产品收购加工、做衣服等)、小商店、小饭店、个体运输等方面,直接解决群众买东西难的问题。”长沙市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颜利君也是长沙首批个体户之一。从学校出来后,她一开始是做服装生意,没有店铺,就在现在的平和堂一带摆地摊。“进了货就能卖掉,一件皮夹克净赚四五十元。”颜利君回忆道,当时她差不多隔12天就要跑一次广州进货。

  1984年7月7日,长沙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进一步开放对个体工商户的开业登记及个体工商户经营范围、方式、场地限制。1987年,全省个体从业人员突破110万人。

  时光飞逝而过,2017年,长沙新增商事主体182961户,全市市场主体突破80万户,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1051户,位居中部省会城市第一。非公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