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已经召开的湖南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省委书记杜家毫指出,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的“真正把生态系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保护好”“守护好一江碧水”等重要指示精神,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狠抓生态环境保护。在这些生态环保方面,湖南的确取得巨大的成果,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更宜居了。
比如说,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它的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即将接近尾声,据一些媒体公开的报道,大量涉重金属污染企业被关闭,鱼类资源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千里碧水正汇入洞庭,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了可喜变化。尽管这仅仅是湖南绿色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但仍要关注的是,“全省生态环保形势依然严峻”。
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些绿色发展的思想误区,导致一些污染源死灰复燃,整治成效不甚理想。这里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民众迫切关注的利益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没有得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失衡。
“一号重点工程”的整治对象三十六湾就是一个则生动的案例。据红网题为《郴州:繁华的三十六湾如今明月沟渠》的报道,当年,滥采乱挖导致地处丘陵且是湘江源头的三十六湾放眼望去满目疮痍,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有关部门以壮士断腕之决心进行“休克式”的整顿,7万余名矿工返乡,就此彻底摧毁了三十六湾非法反弹的矿点。这确实是成就今天三十六湾重披绿装的一大壮举。但当地如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多方合力,找准产业转型的关键点。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生态环保治理方面亟待重视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生态治理得以巩固,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
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道路上,如何既不牺牲部分群众利益,又为其某得新的增收渠道,同时在经济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快形成长远的绿色产业发展,这势在必行。具体来说,政府牵头带动农村逐步实行产业结构转型,扶持贫困地区,挖掘当地特色绿色产业,再结合当今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加以宣传包装,让地方特色产业及旅游业走出家门。这即可以为村民开拓了新的增收渠道,又可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即在保证民众有新的经济支撑点的同时,逐步进行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把握好这一平衡点,以此达到环保效果、经济利益双重的最大化,才能全民一心,携手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不管怎样,加强生态治理,当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也就是说,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找准地方产业转型制衡点,鱼与熊掌兼得不是梦。乡村发展好了,再现碧水蓝天,人居环境得以改善,人们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才能实实在在提升。
文/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