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殷女士在手机上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后,点开了自己儿子的“电子出生证”。据媒体报道,这是全国第一张全省通用的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和纸质出生医学证明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广泛应用于公安、人社、卫计、司法等部门30多个办事场景,“刷脸”即可使用。
“出生证”是孩子的第一张法律证件,其录用信息跟随终身。它除了可以证明婴儿的健康及出生状况、与父母的血亲关系,还是依法进行人口登记、取得公民身份号码的依据。在许多具体的办事场景中,“出生证”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有效证明,比如去卫计部门办理医学鉴定初审,去人社部门办理生育保险报销、生育津贴及相关医疗费用核发,去公安部门办理新生儿入户等。因此,小小一纸证明,作用不可小觑。但对新生儿家庭来说,这张证明的办理过程似乎并不够方便——它由助产机构和县级管理机构签发,需要在产后第3个工作日至2个月内到医院现场办理,候时长,程序相对繁琐,一旦丢失,还会有更多麻烦。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和优化办理流程,对新生儿父母来说,是一项省心省力的大好事,充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将电子政务搬到网上,让人民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办事,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相关部门没有坚持问题导向,没有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事实证明,各地政府在互联网服务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异,不仅是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也有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的因素。在这方面,广东的“数字政府”建设与探索一直走在前列,无论是政务新媒体规模全国第一,还是颁发全国首张“微信身份证”、首张“电子出生证”等,都是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第一诉求,以方便人民群众办事为第一目标,积极拥抱新事物,主动带来新变化。
电子政务不仅要求信息上网,而且要有推进整合的认识和能力。只有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现状,让信息充分共享共通,才能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多方利用。以“电子出生证”为例,这绝不只是一张纸的电子化,而是将数据充分联网贯通,使得公安、人社、卫计、司法等部门都可以一键查询、一键认证。以往,一些地方拆解服务功能,虽看起来每一项都是一次性办结,但实际上整个服务并未能达到一次性办结。这就有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即各单位、各部门都有自己的“两微一端”,表面上是大家都在推进信息化服务,实际上是各部门搞信息封锁,不愿意放开权限壁垒,导致电子政务缺乏一种体系化建设的思维。如今,“电子出生证”嵌入在“粤省事”的微信小程序里面,是省级层面“整合推进”的结果,最大程度贴近了我们想象中的数字政府。
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切实提高政府的互联网服务能力,构建一个新型政务服务体系,才能真正把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变成零距离。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出生证”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在形式上“触网”,在流程上优化。只有时刻考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才能构建一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