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光明日报:应多想想如何避免小凤雅的悲剧发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西坡 编辑:redcloud 2018-05-28 10:04:13
时刻新闻
—分享—

  原标题:应多想想如何避免小凤雅的悲剧发生

  王凤雅小朋友在去世前后成为一个新闻人物。去年确诊之后,小凤雅的妈妈杨美芹在多个网络平台展开众筹,呼吁网友为女儿捐款。但是后来小凤雅家人却与介入此事的公益人士发生了纠葛,风波直至小凤雅去世而未息。

  小凤雅去世前,一些公益人士和自媒体携网友怒斥小凤雅家人,罗列的罪名包括“诈捐”“重男轻女”等,一个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利用姐姐诈捐15万元给弟弟看病”。

  小凤雅去世后,新闻出现“反转”。通过媒体调查、当事人回应,人们发现其家人通过网络筹到的钱只有3万多元,不是网传的15万元。而给弟弟治病则是由嫣然基金出资。总之,诈捐不存在。

  一些自媒体和公益人士用来攻击小凤雅家人的主要理由不存在之后,他们自身便沦为舆论炮轰的对象。说实话,对一些在明明不掌握准确信息的情况下,却对王凤雅家人发出严厉道德审判的网络大V,这些批评是应该的。而那些被裹挟的网友则有点冤枉,普通人关注网络热点,不可能也没有条件了解事情的全面情况。现在舆论风向彻底变了,一种新的主张出现了:“必须将造谣者绳之以法。这一家人实属不幸,对他们家造谣诽谤怎么能下得去手?”

  然而笔者想说的是,在我们忙着声讨不靠谱的自媒体、公益人士时,在我们忙着反思网络募捐的善款该如何管理时,是不是忽略了一件事:小凤雅到底该不该遭受这样的命运?在小凤雅的身后,又有多少跟她一样因家庭原因在疾病面前无力挣扎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有一个事实是确凿无疑的,小凤雅的病情被耽搁了。杨美芹最近接受采访时,说了一段话:“出生两三天后,屋里的灯光照着,她的眼睛会一翻一翻,有反光,一个月两三次。我没太在意,以为灯光反射。去年10月,凤雅两岁半,我经常看见她的眼睛像猫眼一样。”

  也就是说,她可能刚出生就发病了,但直到两岁半才去医院做检查才被发现。这在城市里是不可想象的,城市里常见的情况是,孩子身体一有点小恙,家长便如临大敌。这个情节不应该被轻飘飘带过。

  有人说,穷人去不起医院。笔者首先要说,医院的挂号费真的不贵。很多农村人没有生病去医院的意识,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才去医院,结果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还会花更多的钱。这种习惯必须破除。如今,农村的经济条件有了不少改善,很多陋习已经有了得以矫正的物质基础。生病及时去医院、定期体检,这些不是城市人的专利,而应该是每一个家庭的基本常识。如果说由于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所限,一些农村家庭无法及时发现孩子的病情,对于这种情况,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进行帮扶。

  有能力的家庭,自己对孩子负责;没能力的家庭,政府、社会应为孩子负责。农村地区的公立医院应该积极与贫困家庭的孩子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定期提供免费体检,若出现重大疾病家庭无力负担的情况,则帮助联系救济与公益力量。国家强大,经济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包含着这样的内容:不管城市与农村,不管穷人与富人,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人对孩子负责,对生命负责。这才是小凤雅事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作者:西坡,系澎湃新闻网评论员)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