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以艺术的方式铭记汶川大地震 “生命之花”永久绽放

来源:红网 作者:洪湾 编辑:高芹 2018-05-10 15:32:28
时刻新闻
—分享—

  

  “生命之花”永久绽放

  ——艺术家舒勇“生命之花”雕塑捐赠“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永久收藏

  红网时刻5月10日讯(通讯员 洪湾)十年前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吞噬了几万多个无助的生命,其中——就包括一对花样年华的双胞胎姐妹琦琦和佳佳。在征得琦琦和佳佳的母亲赵德琴的同意,中国艺术家舒勇以这对姐妹的骨灰为材料,创作了一朵纯白色的“生命之花”。

“生命之花”捐赠仪式现场。

  据舒勇介绍,最初的创作计划,“生命之花”是一组三件不同尺寸的雕塑作品,其中最小的也是最精致的一朵将回到琦琦和佳佳的父母手中,另外两朵则计划分别赠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永久收藏。10年后的5月12日,在汶川地震10周年之际,舒勇终于实现最初的愿望,将这件作品捐赠给“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让这件悼念逝者、象征不屈生命的雕塑作品在馆中永久存放。这件作品,饱含着一位伟大母亲的坚强和勇敢,历尽10年的风风雨雨终于怒放出来,她素雅如少女,洁白如琼玉,晶莹剔透、生机勃勃,向人们尽展生命的强大魅力。

“生命之花”捐赠仪式现场。

  捐赠仪式于5月9日上午,在映秀震中纪念馆希望广场举行,艺术家舒勇,汶川县委副书记、县长旺娜,汶川县副县长张树柏,汶川县文体广新局局长余成忠,映秀震中纪念馆全体员工参加了捐赠仪式。整个仪式庄严而隆重,也吸引了众多当地村民及参观游客驻足。

“生命之花”捐赠仪式现场。

  旺娜在致辞中对舒勇的爱心义举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我们一定将‘生命之花’管理好、展示好,让更多爱心人士通过这件作品去感受美丽生命的延续和脉动。

  “生命之花“是艺术家舒勇以“5·12”大地震为背景创作,以艺术的方式铭记汶川大地震的一件当代艺术作品。对于这件作品,艺术家舒勇解释:“生命之花”是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保存了在这个特殊时期中逝去的生命,是表达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是一种共同的怀念。特别是在灾难过后的母亲节,对于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最为难过和痛心的。在经过巨大伤痛之后,这些母亲们还能为社会、为国家着想,很不容易。在他看来,“生命之花”的绽放正如婴儿的诞生,对于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同胞们,必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在无数的战争中,大灾难中,我们都是把生命用冰冷的数字来呈现,每一个数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是我们共同的哀伤。我们不能挽回灾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万众一心、举国救援的一幕幕,汇集成令人动容的感人画面,凝聚成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就像一朵生命之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绽放。这是雕塑艺5.12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在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将“生命之花”捐给“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件作品也必将成为“5·12 ”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纪念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

  有人评论说:大手笔,有内涵、有艺术、有美感,生命的延续,人们追求美,享受美,不忘美,正能量!

  还有人说:花瓣上伸出来的花蕊,像一只只小手,太钻心了,看了心疼,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吧!

  “我并不是将骨灰当作艺术的道具,而是将他当作生命的密码,希望是一种重生”。舒勇说,然而在大部分有着“入土为安”传统思想的国人眼里,骨灰塑像无论对于死者还是生者都未免太残酷了。各方褒贬不一,于是骨灰塑造“生命之花”成为争论的焦点。

  当一件作品不同于寻常,总会有各种评价。毕竟,当代艺术背后的文化诉求最终正是来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思考,对自我的理解,对人性的发现,这也是今天当代艺术所说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如此一个宽泛——得足以令其丧失意义的命题,恰恰为公众提供了今日理解当代艺术的一个明确指向 艺术家正在努力地将艺术还原成为社会大众的直接资源。所以,我们看到了穿越重重阻力而终究绽放的一朵纯白色“生命之花”,“生命之花”的纯美与坚韧,才是艺术家与公众眼中共同的、不容忽视的唯一。而这只需要我们抛开那些紊乱的、伪装——的观念,真正用心地去正视艺术的严肃性与社会性,那就不难看出其自身的价值所在以升华的方式作出对生命的探讨与追溯。它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艺术在今天已逐渐走出“象牙塔”,努力拉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

  永远的“生命之花“,生命因脆弱而美丽,我们因灾难而坚强。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