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王红 任彬彬
文化产业已成为湖南的一张名片。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征程上,有一种融合正呈现日渐增长的态势。文化为本,科技为翼,两者融合的广度与深度都在不断推进。
据省统计局初步核算,2017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这个数据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文化科技融合这双有力的推手。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在湖南这片文化热土上,科技已交融渗透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多个层面及关键环节。可以说,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日趋深入,文化企业对科技的追求也达到了新高度。
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项目获得政策支持
文化与科技融合,离不开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对此,我省加大了支持力度,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如今,你要是想去益阳博物馆逛逛,依靠互联网足不出户也可以身临其境获得美妙的精神享受。进入该馆虚拟展厅,可以从序厅一路参观4个展厅,也可以细细观赏陶瓷、青铜、玉器、金银、木器、书画等6类展品,每件展品可用鼠标放大,旁边还配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要是直接走进益阳博物馆参观,新技术的应用痕迹也不时显现。《益阳印象·益阳历史文物陈列》运用了大背景画、复原场景、人物雕塑和声、光、电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益阳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的重要特点。
这就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域特色文化遗产展示系统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工程示范”带来的变化之一。项目开发的沉浸式交互展示系统和交互式观览体验系统,实现了展项的高级呈现和艺术表现,为观众了解热爱的地域特色文化提供了新的手段。尤其是为益阳市博物馆建立的观览服务平台,可容纳20万移动用户,官方网站最大可容纳50万用户。
历经20年攻关而成的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的中国大红陶瓷,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在科技文化融合的潮流中,也步入了创新的新周期。长沙大红陶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实施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中国红瓷版画人物肖像作品烧制新工艺的研究”,解决了中国红瓷烧制清晰婚纱影像的技术难题,并与金属结合开发出婚庆胸针、婚庆首饰盒和婚庆珐琅器等适合个性化婚礼需求的系列创意礼品,最终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并进行推广。在此技术基础上,又研发了中国红瓷器红色文化旅游系列纪念品,给湖南红色文化旅游增添了亮点。
该公司董事长尹彦征告诉记者:“经过不断摸索,我们成功采用其他用品取代目前使用的贵金属五氧化二钽降低成本,并找到了适合工业标准化生产的烧成技术参数,让高温大红色釉对坯体适应性扩大,大大提高了产品成品率,同时进一步改善了釉面质量。目前公司就中国红瓷器研制和生产申请了11项专利,其中7项已获得专利证书。”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湖南演艺文化网络服务技术研究与运营示范”,打造“直播大舞台”电视直播频道,示范平台年服务人群超过1000万人次以上,年直播时长1000小时以上,增值服务年收入3000万元以上。
文化科技融合生态建设受到更多关注
文化与科技融合,离不开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企业是生态的基础,我省以长沙为重点,推动文化企业的蓬勃发展。
作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长沙集聚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与文化融合高新技术企业。明和光电、湖南大剧院、拓维信息、蓝猫动漫、中意工业设计和省数字卡通动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在各自的领域深耕,获得5个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支持金额总计3600万元。针对基地的发展,长沙市出台了《“十三五”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规划》,制定了相关扶持措施,并举办长沙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意大赛,让一批新秀脱颖而出。
众创空间里,也出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身影。2016年,湖南影像创客空间、声色艺术文化创客空间、君定众创空间被评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和“国家级众创空间”。这几个各有特色的众创空间,运用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力量,吸引了一批有志在文化创意领域探索的创业者。
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步伐在加快,申报成功的企业数量逐年递增。据悉,在拟出台的《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我省还将拓宽科技型文化企业投融资渠道,优化发展政策环境,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也将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为科技型文化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牵线搭桥。省科技厅表示,下一步有望设立科技与文化融合专题计划,支持各类文化企业按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申报项目,推进文化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科技与文化融合产业集群,同时支持科技与文化融合类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