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后来的我们”,期待一个正常的电影市场
刘若英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上映之日,也是风波乍起之时。不少影院反映,在开场前出现大量集中退票情况,引起行业震动。电影局初步认定该影片退票情况确有异常,具体问题尚待研判,一旦发现查明,将严肃处理。刘若英工作室也发布声明,将积极协助配合相关部门查明真相。
真相大致是什么,恐怕大家心里都有数。票房、上座率、网络评分,这些能左右票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造假的重灾区。先订后退,这实在算不得什么高超的手法了,在此之前,有不少片子用过这一招,有人票房造假,营造虚假的繁荣,也有人刷分造假,营造虚假的口碑,唯一的目的就是把观众往电影院里骗。这些人很可恶,这些人又很可怜,他们可能是营销高手、骗术的行家,却是影视剧行业的破坏者。
一个靠炒作推动的市场和一个靠质量推动的市场,是完全不一样的。靠影星驱动,靠炒作驱动的市场里,用尽各种办法制造热点几乎是必然出现的现象,所以,影片上映之前总是会闹出点风波,或正或反,有急于申诉不明之冤的,也有贼喊捉贼的,好的炒,不好的也炒,总之就是想办法制造话题,吸引眼球,甚至不惜自黑,没有话题制造话题也要上。影视市场蛋糕实在太大,哪怕只是割走一点,都不是小数目。短平快,抢在口碑倒掉之前先收割一茬,也就成了很多电影的必由之路。当然,口碑和网络评分最终会让这些影片现出原形,问题是这需要时间,当定论形成以后,往往票房已经取得。这个时候,指责批评仿佛是为它开庆功宴。
电影市场里的各种乱象,归根结底还是好片子太少了,国产片中能让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的片子更是凤毛麟角。这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但影片质量还难言满意,影片类型还过于单一,这给烂片不断出现提供了生存空间。一方面城市在扩大,新落成的电影院越来越多,电影市场急剧扩张,电影市场某种程度上说也成了刚需,另一方面,影片质量又跟不上,好片子一片难求,于是,一些质量一般的影片也取得了与其质量不相称的票房业绩。
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口碑,观众对整体制作水平抱有怀疑,这就给炒作留下了空间。专业的人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素质,所以,才有这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跨界上,指望他们带来一股清新之风。事实证明,这并不靠谱,在一个已经需要拼专业程度拼分工拼合作的行业里,我们的市场上却遍地都是跨界的神话,这可能吗?
在这次事件中,管理部门应该好好地查查,但这只是治标之举,更重要的还是斩断低质电影的变现之路,与其让烂片当道,让市场迷失在低水平的竞争中,不如引入更多的竞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