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洞庭,不舍昼夜,浩浩汤汤。站在历史的坐标上,这一湖碧波,曾涟漪无边的风月。既可在岳阳楼上瞰尽“衔远山、吞长江、横无际涯”的磅礴大气,也可在“人间四月芳菲天”漫步湖区,静享“潇湘江北早鸿飞”的灵气;既可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体味久违的恬淡安宁,也可在“先忧后乐、上下求索”,感念厚重的赤子情怀。
如同洞庭之浩汤,时代亦在浩浩汤汤,洞庭湖终被裹挟其中。曾几何时,大肆围湖造田、工业过度开发,生态平衡被打破、水体污染严重、湖区面积缩小,成为洞庭湖越来越不能承受之重——一湖清水,终不得见。
流水不腐,青山不孤。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物质条件再丰足,也抵不住人们对“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朴素追求;国家综合实力再强,也绕不过对生态文明的现实追求。
置于宏大的背景下,从十八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十九大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执政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致共识。湖南主政者提出的“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与党中央提出的“美丽中国”,共同以“美丽”为关键词,构成对绿色生态建设的郑重其事。
“还一湖清水”成为湖南“母亲湖”——洞庭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崭新命运。只是,洞庭辽阔,积弊也深重,在旧病沉珂面前,在政绩追求面前,这一湖清水当向何处寻?
为有源头活水来?湘、资、沅、澧,一路穿山越岭,迤逦奔腾,洞庭之源,素来不缺活水。事实上,当对这湖清水以“还”的姿态,予以热烈的期许时,也决定了路径选择必须以历史的视角来找寻。回望洞庭湖的水“颜”之变迁,起到决定性影响的,依然在于人类的活动。
还一湖清水,既不能靠天靠地,也不能靠等,必须以现代人的担当,从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赢的层面,以看得见的实际行动,得换洞庭湖的新颜。而从人类对绿水青山的朴素追求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来说,这样的担当,必须凝结为社会和时代的使命。如此再来回答一湖清水向何处寻的问题,最好的答案,当在于“为有心头使命在”。
使命,意味着责任之重大,时代使命,意味着责任之全局性。如果说将“美丽”写进执政党的顶层设计中,是对使命的政治意义赋予,那么,把洞庭湖生态环境以专项整治列入一省的治理重点,则是对使命的公共诠释。
“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重拳、治沉疴,还洞庭湖一湖清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听实话、察实情,用脑用心出实招、抓落实”,省委书记杜家毫在洞庭湖的这番话,既是对使命的重述,也是对使命的阐释,为专项整治工作厘定出清晰的路径依赖。
“鸟儿回来了、麋鹿回来了、江豚回来了!”3月8日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谈到洞庭湖生态治理进程的问题时说。“最近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到这个景象,我们由衷欣慰。”
还一湖清水,既是公共使命,也是个体使命。在公共担当之外,也期待越来越多公民,以志愿者的精神,积极参与到洞庭湖的环境整治中来。若能官民合力,一湖清水,必能早日得见。
文/高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