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尊尚英雄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岁月的长河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他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4月6日起,人民日报开设专栏“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集中报道793位(组)英烈人物,刊载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将报道英烈人物英勇献身的光辉事迹和毕生奋斗的崇高精神,报道妥善保护英烈纪念设施的感人故事,报道英烈后人的良好家风和英烈家乡的发展变化。在全社会营造纪念、缅怀、崇尚、学习英烈的浩然正气和浓厚氛围,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专栏首期介绍的是“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邹容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风雨如磐故国暗的时代,他大声疾呼通过革命来挽救亡国灭种的危机。1902年,17岁的邹容怀着满腔爱国热血,写成7章2万余字的《革命军》,并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革命军》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宣传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著作,发行100万册以上,居清末革命书刊销量第一位,被时人称为“今日国民之第一教科书”。邹容本人因此受到清政府迫害,病逝狱中,年仅20岁。
4月3日是邹容逝世113周年的纪念日。近日,重庆市渝中区在位于渝中区南区路的邹容烈士纪念碑前开展了多场祭奠活动。邹容烈士亲属代表、市民代表、武警战士、少先队员等百余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并瞻仰烈士纪念碑。
邹容(1885—1905),原名桂文,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四川省巴县(今重庆渝中)人。邹容自幼受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甲午战争后,他读到《时务报》等维新报刊,成为新思想的热心传播者。
1902年,邹容到日本留学,受到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在日本期间,邹容写成了7章2万余字的《革命军》一书,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署名,书中对民主革命的对象、性质、任务和前途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革命军》深刻揭露了清政府的封建专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宣传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著作。刚一问世,就被不少人称之为“今日国民之第一教科书”。
1903年起,《革命军》先后在上海、新加坡、日本、香港、美国等地翻印29版,发行100万册以上,占清末革命书刊销量的第一位。清政府惊惶失措,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同年6月29日和30日,巡捕先后闯进《苏报》馆和爱国学社,捕去章炳麟等人。7月1日,18岁的邹容独自步行到租界监狱,自报姓名,慷慨入狱。
1904年5月21日,邹容被判“监禁二年,罚作苦工,限满释放,驱逐出境”。由于狱中非人的生活,1905年4月3日,邹容病逝于上海提篮桥监狱。时年20岁。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荣衔,并赞叹“惟蜀有才,奇俊瑰落”。1944年,国民政府决定将原夫子池洪家院子至苍坪街原邹家祠堂路段改名为“邹容路”,至今重庆市解放碑至临江门一带依然保留该地名。
邹容烈士曾孙女邹小菲、玄孙曾令堂在活动现场表示,作为烈士后人,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将一如既往地传承好烈士精神,让以天下为己任、对真理孜孜以求的邹容精神在新时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新华社记者 周闻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