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四风”曝光台栏目曝光了23起“四风”典型案例,在这23起“四风”典型案例中,发生在县(市、区)一级的“四风”问题的比例为65.2%;在点名通报的34名党员干部中,科处级领导干部占比接近9成(85.3%)。(3月13日《法制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马当先、以上率下,铁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的作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在政治生态的基层末梢,仍然存在部分心存侥幸、明知故犯、顶风违纪,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反面典型。
基层科处级领导干部,虽然职位不高、权力不大,但对老百姓来说,却是看得见、可接触、能感知的干部群体。而正所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科处级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一方面直接与老百姓的现实利益挂钩,损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另一方面也影响到党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给好不容易创建的风清气正之政治生态环境抹了黑。
从此次中央纪委曝光的23起“四风”典型案例来看,基层领导干部“四风”问题主要集中在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收受红包等方面。
高压之下缘何“四风”问题仍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笔者以为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反四风”力度仍然有待加强;二是基层领导干部反对“四风”意识不强,一阵紧一阵松,不能实现“弯道刹车”;三则执纪问责可能存在监管空白。
对此,重点聚焦基层“四风”问题,将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向基层延伸,牢牢盯住基层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形式所逼、群众所盼。
通报只是手段,处罚不是目的,要在基层领导干部队伍中彻底铲除“四风”滋生的土壤,除了要不断健全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体系,扎牢制度的笼子,更要让执纪监督落实、落地、落细,确保“反四风”一竿子插到基层,牢牢抓住遏制“四风”问题的“牛鼻子”,从而实现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环境。
文/刘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