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月26日讯(记者 杨艳 何青)“青山绿水,金山银山。”谈及对乡村振兴的期待,湖南省政协委员、绥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艳说了这八个字。她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中了湖南乡村发展的要害,也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将成为湖南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具体到绥宁县的乡村振兴,依靠的是产业。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不卖木头卖“山水”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与庄园”。说的就是以林著称的邵阳绥宁。
唐艳介绍,在绥宁2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林地面积占近八成。“靠山吃山”的朴素需求,从最初的卖木头到简单的粗加工,这里的老百姓以自己的方式发展林木产业,直到2001年一场特大洪灾袭击绥宁县。由于特殊的地质结构,绥宁在洪灾中失去防御力。
“要实现产业转型,必须改变简单粗暴的‘靠山吃山’。”唐艳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立县的构想,坚持封山育林,号召全县群众放下斧头、拿起锄头,播翠撒绿,牢牢构筑起生态屏障。自2007年以来,绥宁县关闭了157家小型造纸厂、竹木加工厂,同时,引导较大规模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源集约利用。最高一年20万立方米的砍伐指标,通过努力,到2017年,降到4万立方米砍伐指标。
“不卖木头,卖风景,绥宁‘绿’ 了回来。”唐艳说,这方绿水青山,如果再是老一套的“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结果只会水污染了、山吃空了,糟蹋了好资源。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大发展,首先就是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在绿色发展的指引下,绥宁扬长避短,以发展农村产业为首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唐艳推荐起绥宁的好山好水。她说,以“承接粤黔桂、融入大湘西”的目标,绥宁县打响“苗侗故里、神奇绿洲、生态绥宁”的品牌形象,将乡村振兴的战略与旅游定位融合起来。目前,绥宁“国”字号旅游名片达14张,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寨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大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世界文化遗产提名地上堡、大团侗寨,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因地制宜,每个乡镇发展匹配产业
除了文化旅游产业带动脱贫外,绥宁县根据不同的少数民族乡镇,抓好楠竹、油茶、青钱柳等八大扶贫产业支撑乡村振兴,设定不同的发展路径,特色发展。
唐艳介绍,麻塘瑶族苗族乡镇,村前村后的楠竹成为乡亲们脱贫致富的“路子”,依托现代的工业产业园,竹木企业向精深加工转变。“用楠竹制作的一次性餐具,都出口到了日本。”
作为传统产业的茶油,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财政拿出4000万元开辟新的茶园,种植新的品种,贵太太茶油厂进入工业园,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再也不用担心销量问题。同时,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带贫困户的方式,老百姓种植油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根据绥宁县委县政府的规划,2018年,在发展农村产业方面,要完成粮播面积34万亩,产量稳定在14万吨以上;依托中天农业、雪峰粮油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生产,种植高海拔优质稻6万亩;开展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全程机械化扩面至1万亩;抓好八大扶贫产业和红提、杨梅等精品水果、茯苓、天麻、食用菌、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力争“绥宁天麻”地理标志产品申报成功。2018年发展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400户、流转面积2万亩,每个乡镇打造2-3个休闲农业典型。
“老百姓因产业才能致富,因致富才能留得住,留得住寨子才能保护好传统文化、青山绿水。” 唐艳介绍,上堡侗寨原本是国家级贫困村,2012年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旅游产业植入古寨。老百姓在家门口,从劳务经济就能得到自身保障,外出的人少了,留在家里的村民们现在都自觉保护村寨。“真正实现了青山绿水,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