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月24日讯(记者 冯钧)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湖南的精准脱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今天开幕的湖南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许达哲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湖南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下降到3.86%,“四跟四走”产业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在全国推广。
湖南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成绩背后仍有个别瑕疵和问题值得关注。今天,省人大代表、湖南省十三村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李国武接受采访时指出,个别地方产业扶贫没有按经济规律办事,项目上马没有进行评估,能否持续发展存在风险。
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李国武从2017年3月开始走访了湘西、株洲、岳阳,对三地的农村产业扶贫进行调研,与贫困户、扶贫企业、村委会成员、各级政府扶贫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我们省贫困地区的变化很大,贫困人口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李国武欣喜中带有担扰地说。“不过,在深入调查过程中我也发现个别地方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工作还很薄弱,一旦出现市场和经营风险,个别产业项目无法承受打击而难以为继,这会让产业扶贫的实效大打折扣。”
个别扶贫产业项目抗风险差
扶贫的产业项目其实跟其他产业项目一样,受制于政策因素、自然生态、市场环境和经营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作用。李国武说:“我们做任何产业都需要进行风险的可行性评估,这样产业才能够正常生存发展。”
个别地方对于自然风险应对不足。如某村发展白丝瓜种植,春季长势喜人,但是夏季雨季连连,给产量造成巨大损失,造成产品滞销。在准备开展此项目之前,并没有进行防灾抗灾的准备,没有修建相关农业设施。
还有的地方对于市场风险估计不足。发展特色产业,一般生产周期都较长,产业调整常常滞后于市场价格,等到收获时,才感觉到市场这支“看不见的手”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需求变了,价格降了,产品也滞销了。
产业是需要经营的,但是个别扶贫产业项目经营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缺乏能力较强的负责人,产业项目管理出现问题,自然产业也做不好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利益。
在全省产业扶贫中,为了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问题,探索出了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有效形式,如采取“合作社+贫困户”和“公司+贫困户”等模式。但是个别企业拿到政府支持后就对经营成果无所顾及了,严重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还有的产业项目竞争力并不强,但是还是能生存发展,是政策效应和外部输入的结果。”李国武说,如有的政府机关和企业为了扶持贫地区发展,不但给当地办产业,还包销产品,但产品却低于成本价对外销售,由政府部门或企业补贴损失,这样的产业项目很难长大,最怕“断奶”。
产业扶贫要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李国武说:“产业扶贫必须让产业可持续,不遵从市场规律,不但产业项目无法持续,还会扰乱市场。”因此,他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出台湖南省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机制的议案》,提议建立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风险识别与防控的长效机制。
他认为要建立长效机制须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探索建立产业扶贫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应将风险识别与评估作为扶贫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在产业选择中,除了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属性,采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选择思路外,还应全面分析发展该产业可能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县级政府要将评估内容作为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组织专业力量从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政策风险四个方面对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识别和评估,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具体应对举措,做到防范于未然。
二是探索建立产业扶贫风险分担补偿机制。认真落实湖南农业保险扶持政策,积极推广精准扶贫特色农业保险,将省级特色、县级奖补、精准扶贫、巨灾保险等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创新保险扶贫手段,探索农产品产量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险、价格指数险、收入保险等试点,降低产业扶贫的经营风险。探索建立“龙头企业+金融+贫困农户”的金融扶贫模式,探索建立贫困户与金融机构“双方共赢”的风险分摊机制;建立完善“政府+银行+贫困户”的信贷资金风险分担机制。
三是建立产业扶贫风险专项基金。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构建起由政府自建、企业自建、政府和企业共建、企业和农户共建以及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建等多种模式的产业扶贫风险防范专项基金,作为弥补风险并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的重要补充。
四是将产业扶贫的风险防控工作纳入县、乡、村三级扶贫工作考核体系。为有效建立产业扶贫风险防控机制,将产业扶贫的风险防控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纳入精准扶贫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扶贫工作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指导和监督落实。
李国武说,许多人都知道做产业要做风险评估,防控风险,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扶贫产业却忽略了该项工作,全社会在扶贫攻坚中应该强化产业扶贫的风险意识,贫困地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长久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