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市宝山北路,有一家大约20平方米的“网红”奶茶店,叫“无声饮品”。因为,在这里,你听不到店员之间交流的声音,在这里,你每买一杯饮品,店员都会退回1元钱,引导你投入爱心捐款箱。
宝山北路332号,就是贵阳市盲聋哑学校,开在盲聋哑学校门口的这家“网红”小店,除了收银员外其他店员都是这所学校即将毕业的学生,通过这个实践基地,他们将最终走向社会。
店小“心不小”
“我第一次来时感到特别惊奇。”贵阳市民李欣还记得,去年9月28日,“无声饮品”悄无声息地开业了,当时他是被店名吸引进来,后来才惊觉,店内除一名收银员无任何听力和语言障碍外,其余员工都是年轻的聋哑人。收银员点单后,调茶师立马调配茶饮,在有序而无声的交流中,一杯杯奶茶、果茶递送到顾客手中。若不是工作人员偶尔以手语交流,无人能发现这里与其它饮品店的差异。
经过一番了解,李欣才知道,“无声饮品”是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从那以后,他看着大家在朋友圈转发着饮品店的消息,也经常到店支持他们。“饮品味道挺不错,价格比起同质的饮品店略低一成。”
据负责奶茶制作培训的老师杨帆介绍,店里目前总共有16位员工,采取轮班制。“他们都是高中毕业,也就十八九岁。”杨帆说,聋哑学校里的学生几乎都会在读完高中后便踏上社会,“在与正常人一起工作的环境里,他们开始会很不适应,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主要是给他们一个过渡阶段,让他们以后能更好地去接受工作。”
《工人日报》记者看到,店内饮品价格普遍在8到12元一杯,残疾人购买打5折。杨帆指着一个心形的箱子告诉记者,“我们每卖出一杯奶茶,都会往这个零钱箱里投一元,然后再把这部分钱用去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治病、创业等。”这样的理念,吸引了不少贵阳市民光顾小店,人头攒动。
用手语学会做奶茶
记者观察发现,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店内除了收银员和顾客点单的声音,便只有制作奶茶时容器碰撞的声音,制作、引导排队、打包……他们通过手语交流,各司其职。但是,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开店并非一帆风顺。
杨帆告诉记者,她被这些积极可爱的孩子感动,在教他们做茶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他们的乐观。“但是交流还是不太顺利,他们要我学手语,我学不会。我们就靠黑板写字交流。”因为沟通不畅,学生最初做出来的茶不太符合她的标准。“后来我就教他们闻,慢慢他们就掌握了技巧。”杨帆说,正常人仅需1到2天就能掌握的技能,聋哑学生可能需要1到2个月,不断去试错,才做出让人满意的味道。
店员黄云城是聋哑学校的一名学生,今年刚满18岁,负责奶茶制作,他勉强能听到声音,也能进行一些简单沟通,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记者采访了他。“原本最大的理想是当兵。”黄云城含糊不清地说道,因为身体原因,这个梦想无法实现。“不过没事,做这个也挺好,能自力更生,不给家里增负担。”
20岁的彭月亮是贵阳盲聋哑学校的毕业生,他用手语告诉老师:自己曾在一家奶茶店实习过,对这份工作有兴趣。此次,学校旁开了这么一家专门由聋哑人组成的饮品店,他更是开心。在这里工作后,他希望可以就此稳定下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无声饮品”现已帮助20多名学生就业。“不到1个月,有的学生已领取1600~1800元不等的工资;干满1个月的残疾人,多的能拿到2300元工资。”创办“无声饮品”的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让爱心传递更多人
“无声饮品”四个字成了贵阳市民朋友圈里的热议话题,前来支持孩子们的市民非常多。“我是从朋友圈和微博知道的。”贵阳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尊严,“无声饮品”店员虽然身有残疾,但是依旧靠双手努力生活,要给努力拼搏的他们点赞!
“无声饮品”现象,也引起贵州省相关部门重视。贵州省省慈善总会对该店的爱心捐款程序进行规范,除了让店家完善爱心捐款程序报备外,还专门为店家设立了两个“爱心捐款箱”。凡是进店消费的顾客,所购买的每一杯饮品,其中有1元钱是献给残疾人爱心事业的。这1元钱,由顾客亲自投放到爱心捐款箱。记者看到,爱心捐款箱上印有专门的二维码,顾客除了按店家的方式捐款外,也可通过扫二维码另行捐款。“省慈善总会有专人保管捐款箱钥匙,每满两个月,专人负责开箱取款。所有爱心专款由省慈善总会统一支配,用于残疾人创业和培训。”公司负责人表示。
此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省分公司也给予了帮助,为到“无声饮品”店的所有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保险。开业不到3个月,“无声饮品”在贵阳市花溪区开分店了,为寒冬中的城市再添一丝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