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学习十九大 建设新湖南”微心得】实现强起来伟大飞跃必须重视文化的力量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任晓山 编辑:王俞 2018-01-08 21:41:18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说,站起来着重解决的是“挨打”的问题,靠的主要是军事力量;富起来着重解决的是“挨饿”的问题,靠的主要是经济力量;强起来更多地要解决“挨骂”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靠的是文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

  发挥好文化的力量,前提是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理论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凝练出来的一种更高级别、更具理性的文化表现形式。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科学理论具有拨云见日、吹糠见米,增强定力、坚定信仰的特殊而重要的功能。增强理论思维、坚定理论自信,关键是要念好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修好党性锻炼的“心学”,核心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的是用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同时应看到,核心价值观对文化起着中轴统揽作用,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价值观自信。没有价值观自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就不会深厚持久。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春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似空气“受益不觉,失之难存”,滴水穿石,久久为功,让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不断强起来。

  发挥好文化的力量,关键是推动文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统筹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点,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把牢正确方向,坚持讲品味、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能让文化成为一味迎合的附庸,成为挣钱牟利的工具,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统筹好管理与放活的关系。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方法论,必须充分认识文化不同于其他产业和产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属性,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让参与文化建设的各类主体既有充分的自主权,又不逾越意识形态红线和道德伦理底线,使文化发展一脚踩“油门”,跑出“加速度”,按下“快车键”;一脚踩“刹车”,确保安全有序,行稳致远。三是统筹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这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着力点,必须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水平,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着眼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趋势,加大“三馆一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城市辐射功能,让城市反哺、支持、带动农村文化建设。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更多文化建设项目和资金向基层和农村倾斜,用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用文化小康助力全面小康,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发挥好文化的力量,标志是实现文化繁荣。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成就,最终要靠作品来说话、靠精品来标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不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显著标志。当前应着眼解决文艺创作生产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进一步繁荣活跃文艺创作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要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等,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出方寸之地、走进人民群众中,抛弃“阳春白雪”的门户之见,汲取“下里巴人”的群众智慧,创造生产出更多既“养眼”又“养心”、既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优秀作品,努力用文艺滋润人心、涵养情操、提升幸福。坚持把提升原创能力作为突破口。任何一部传世之作,无不是创新创造的结晶。当前导致有数量缺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文艺创作生产中原创力比较缺乏。必须重视文学、剧本、词曲等基础性环节的创作生产,让文艺创作融入更多的创新因子、创造元素,不断筑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坚持把优化创作环境作为着力点。探索实行重点作品重点扶持、重点项目重点攻关、重点生产主体重点培育的制度机制,加强人才培养,造就名家大师,进一步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同时注重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剑”,把好评论的“方向盘”,激浊扬清、褒优贬劣,推动文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好文化的力量,动力是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文化的创新,就难以做到以文化人。惟有用“创新之犁”耕耘文化沃土,才能为文化发展繁荣提供“点火系”和“动力源”。坚持在立足传统中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按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针,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活起来、火起来、传下去。坚持在深化改革中革故鼎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有“将文化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心、耐心和韧劲,进一步健全“双效统一”、确保正确导向的体制机制,完善“四管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着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解放和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在融入融合中吐故纳新。强化“文化+”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制造业等行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化新业态新动能。特别要深刻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互动,把科技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推进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创新发展。坚持在交流互鉴中守正出新。文化交流最容易生产思想的火花,是文化创新的有效途径。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蕴含着不同的智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应当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接纳不同的文化,萃取其中的精华,使之成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借鉴。

  发挥好文化的力量,根本是展现文化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展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神韵、风采、气度,就要着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一方面要“走进去”,深入研究和把握国外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注意运用本土化策略,通过必要的转换、嫁接,巧妙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中国当代文化,消除隔膜感,增进“代入感”,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近悦远来、无远弗届。另一方面,要“走上去”,积极寻找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最佳契合点、与西方主流社会的最大共鸣点、与世界主要媒体和智库的共同兴趣点,充分展示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亲和力感染力,使中华文化传播既有对普通民众的“制地权”、又有对主流社会的“制空权”,从而更好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努力用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重要启迪。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