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苹果“脸盲”事件:请给科技多点容错度

来源:红网 作者:丁天涵 编辑:夏熊飞 2017-12-25 00:03:1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上海一位刘太太的苹果X可以轻松被儿子面部识别打开。苹果公司客服回复称,这是小概率事件,暂时无法查明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这位女士和“孩子长得确实太像”。

  这并非苹果X第一次在国内出现类似事件。几天前,南京颜女士的苹果X手机被毫无血缘关系的同事用脸成功解锁,对此,工作人员称“是个案,不满意可退换”。一时,舆论矛头迅速对准苹果“人脸识别”系统的安全性问题,铺天盖地的指责和吐槽甚至掩盖了技术失误本身。

  苹果X“人脸识别系统”出错事件是不可否认的技术问题,涉及隐私保密甚至财务安全,的确应该引起重视,但媒体和公众过分的渲染,甚至夹杂着某种不可言喻的快意,则透露出别样的意味。近年来,部分国人似乎特别热衷对海外科技产品出现的问题进行热度聚焦,哪怕无关紧要的瑕疵也会被反复炒作,上纲上线,恨不得立马将其彻底查封赶出国门,尤其是对于美国日本和特殊时期的韩国,颇有一种灭大户的同仇敌忾和“爱国激情”。与此同时,对于打着“民族品牌”旗号的品牌,哪怕出现真正的问题,也宁愿选择“暂时性失明”。

  梁启超先生当年被协和医院错割肾脏,却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深受其害的他选择为西医辩护,甚至为此甘愿承受生命的代价。何故?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都陷入“中西医优劣”的争辩当中,梁启超意识到,一旦协和这一致命的错误被舆论利用,必然会给西医在中国的推广带来重大的障碍,甚至进一步影响到现代科技在中国的推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他宁愿自己来承担“新技术”的误差。反观当下,我国的现代科技水平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新民族主义的情结依然还很浓厚,尤其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之下,不少人对待现代文明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敌意。科技本来没有东西方之分,只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相比于民族产品,当国外产品出现问题时我们更愿意聚焦、夸大其词,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

  笔者认为,对于科技我们应该多给予一点容错度,接受批评,但也呼吁改进。众所周知,科技来源于人,人类在不断进化,因此造出来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科技,任何技术都需要探索摸索,不可能一蹴而就。全世界公认的天才爱迪生,也是在失败了无数次之后才发明了灯泡,那么在这个“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社会,我们凭什么苛求初生的科技不出任何差错呢?

  其次,认可容错度是对“科技泛滥”现状的反思。如今一项项新科技的诞生令人振奋,但我们不能否认在科技泛滥的浪潮下,多余的科技也被重磅推出:如仅有“关上盒子”功能的开关、给洗碗棉“睡觉”的小床、本意是天黑时提示厕所方位却在找到厕所后才会发光的小夜灯等等。它们的面世大多快而顺畅,只为了吸引眼球博人一笑,耗费社会资源但存在价值却为零。此类所谓的“科技”是一蹴而就的,从产出到销售仅需寥寥几天,低技术含量使它们一举成功,甚至免去了犯错过程,消解了“容错度”存在的价值,但它们是真正的科技吗?给“人脸识别”多一点容错度,别让真正造福人类的科技退出舞台。

  再次,提升对科技的“容错度”是对现代公民包容和耐心的培养。现代社会节奏太快,导致“走直线”“走捷径”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早已失去了“好汤慢炖”“慢工出细活”的诗意。“容错度”重新教会我们正视错误,重新感悟“一步步慢慢来”才是人生路径,“进退交替”才是历史前进的规律。

  需要解释的是,容错绝不是容忍。因为前者是对公平秩序下微小瑕疵的修正,而后者面对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秩序。容错也绝不止步于包容,容错是为了更好地纠错。若干年前,“自动驾驶技术”也并不被人看好,但庆幸社会给它足够的容错度,如今它已将业务拓展到管家机器人、AR、VR等更多智能设备。因此,面对科技的失误,一味批评并不是良方,督促其技术的改进才是正确的包容心态。

  一个政治文明的国度,对待公共舆论应该有必要的容错度。科技也一样,容错度的提升不仅给予科技发展的空间,并且逐渐使社会道德变得宽容。如果因害怕出现错误而拒绝创新,恐怕只会落得“因噎废食”的下场。

  文/丁天涵(湖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