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网约车”应是网络约束下的安全之车

来源:红网 作者:潘雯智 编辑:王俞 2017-12-24 00:02:50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2016年12月21日,被外界称为“北京网约车新政”的《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正式公布。如今,新政已实行一年,然而无证人车依旧上线运营、部分平台“鼓励”疲劳驾驶、打车难题仍有待解决。(12月21日《北京晚报》)

  网约预约租车(简称“网约车”)满足了城市交通需求,整合社会的多方资源,给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利用互联网打破传统出租车和汽车租赁的运营模式,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然而,新生事物的诞生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必然经历各种曲折和偏差。自2010年诞生以来,网约车迅速发展,但因为随之带来的各种社会安全问题,曾在2014年前后遭到多地禁止。2015年,交通部《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将网约车归入出租汽车监管机制中,和北京一样,多地都开始对网约车发布管理规定,也对网约车平台提出严格要求,但现实是网约车乱象仍然显著,乱收费、违规驾驶、骚扰侵害乘客等现象层出不穷。

  网约车平台以营利为第一目的,为了抢占市场、吸引用户,即使新规出台,大多数平台仍然没有执行,准入门槛低、手续草率,缺少对车辆、司机的审核和管理,导致网约车市场鱼龙混杂,给乘客人身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有些平台为了留住市场,甚至为违规车辆报销罚款、鼓励司机疲劳驾驶“多接单”。因为平台性质的模糊和相关条例的缺乏,一旦发生问题,乘客的权益也很难得到保护,网约车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安全漏洞。

  尽管新政颁布一年效果不明显,但我们应该看到,网约车监管的进程已经开始。网约车诞生于“互联网+”的时代,笔者认为对它的监管不能完全套用传统出租车的管理模式,而是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先进技术,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留足自由发展空间,最终形成“政府管平台,平台管车辆”,建立“政府+企业”的监管新路径。

  当务之急,就是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用明确可行的条例规定网约车的准入标准、运行模式、责任承担等各方面,给平台和相关部门以行动指南。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破解网约车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严格准入条件。其实北京新政中已经对司机、车辆做出要求,但实际符合标准的很少。为了改变这一情况,应该构建政府、企业、个人信息共享制度,政府应该把相关信息如司机的个人健康状况、有无行车违规记录、车辆年检情况等提供给网约车平台,使审核更加完整真实。同时,这些信息备案后应该公开,既是对司机的监督,又给乘客一个安全的保证。

  其次,规范监管机制。网约车正是因为其灵活方便性受到市民欢迎,但这样的自由应该建立在完善的监管之下。利用先进的GPS技术,对服务车辆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加强交通、公安、通信、旅游等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合力监管。要求车辆定期年检,且年检信息要对政府、网约车平台、公众公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最后,明确责任制度。尽管多数网约车平台是C2C模式,但企业不能仅仅提供平台,扮演纯中介的角色,而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平台上的车辆有隐瞒欺骗、伤害消费者的行为,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倒逼企业加强审核车辆和驾驶员的合法性,杜绝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网约车是“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产物,它为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为有车族带来了商机,为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模式上的创新不能“漫无边际”,更严格的监管才能保证消费者的安全,驾驶员的长久利益,城市交通的有条不紊,才能让这辆车开得平稳而持久。“网约车”,更应是“网络约束”下的安全之车。

  文/潘雯智(中国传媒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