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陷阱”一词须慎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海青 编辑:redcloud 2017-12-17 10:02:13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下,常常可以听到各种关于“陷阱”的说法,“塔西佗陷阱”就是其中一个。但历史上塔西佗本人从未提出过这个陷阱,这一词语来自当代学者的引申。特别是在网络舆论的情境中,“塔西佗陷阱”被用来描述一旦公权力失去人们的信任,不论事情做得好坏,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

  塔西佗原话的本意是,人们一旦对皇帝抱有一种固定的负面情感,即使皇帝做了好事,依然会被厌恶。他在这里强调的恰恰是一种主观态度,人们是否欢迎当政者、喜欢当政者成了关键因素,至于当政者行为真正的善恶反而被人们忽略了。这里反映出一种对人不对事、不论是非、放任情绪的心理状态,这样作出的评价很可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加以分辨。而按照现在网络上流行的用法,“塔西佗陷阱”往往以政府公信力的客观缺失为讨论前提,预设政府行为不当,并认为政府自身行为不当导致失去公众信任。这样的引申与塔西佗的原意已相去甚远。一个是从主观好恶出发,一个是从客观预设出发,两者的立论前提并不相同。忽视这种前提的差别,从塔西佗的原文引申出所谓“塔西佗陷阱”,在逻辑上并不恰当。

  其实,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没有创造过所谓“塔西佗陷阱”的概念。这一词语并不是西方政治学的固有理论,但反过来又被西方学者运用,谈论所谓“塔西佗陷阱”现象,在舆论上造成混乱,渲染出一种公权力已经缺乏信赖和认可的负面氛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不应随意引用或引申这类可能存在误导的理论或概念,来简单对应分析和描述我们国家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更不能把它当作必然的政治学规律。

  当然,这一说法所揭示的现象并非完全没有警示意义。在任何社会,信任都是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在交往关系大大拓展与深化的现代社会尤其如此。而在各种信任关系中,社会公众对公权力的信任十分重要。公权力的公信力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也影响着人们之间信任关系的生成。从政府角度讲,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多样化的评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这使得我们国家在处理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上具有天然的制度优势。中国政府在民众中的支持率与信任度比其他许多国家都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实践中暴露出来某些政府部门公信力不足的问题,与一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不牢固、人民立场不坚定有关。因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这是解决好群众信任问题的思想前提和基础。必须时刻关切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如果对群众的诉求无法及时准确把握,就难以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严格的责任机制促进职责履行,把回应群众诉求落到实处,做到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时代,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各级政府应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公开信息,有效回应舆情,这对维护公信力至关重要。面对时有情绪激荡的舆论场,对于媒体披露的问题、事件与矛盾,政府不能回避,而应迅速研究有效的解决之策,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积累、问题升级。回应热点问题,应做到“四讲”: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随着我国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提高,与民众沟通更为顺畅,信息更加透明,政府公信力也必然不断提高。

  (作者为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