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人民日报:就是要重奖“毒地”举报者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作者:于石 编辑:redcloud 2017-11-21 10:47:34
时刻新闻
—分享—

  时间能抚平一些伤痕,而有的却不能。对“靖江毒地”污染事件的举报人周建刚来说,刚刚收到的30万元奖励支票,只是过去两年多来的补偿,却在不经意间创下了国内环境污染举报奖励的最高记录。

  事件还需要追溯到两年前。2015年9月,周建刚在网上公开举报靖江的一个养猪场地下填埋了上万吨有毒物质,将矛头指向两家上市公司。根据现场实测,受污染面积相当于“20多个标准篮球场大小”,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数值爆表。当年12月,最高检、环保部、公安部联合督办此案,成为第一起由三部委联合挂牌督办的污染环境案件。

  从华北渗坑污染事件,到祁连山系列环境污染案件,“靖江毒地”不是第一起网上实名公开举报的环保案件,但首次重奖举报者的做法足以成为环保教科书式的案例。正是得益于周建刚的举报,环保部门才能够迅速控制污染区域,严肃查明责任归属,尽早进行土地治理修复,避免了范围更大、性质更恶劣的环保事件发生。正如周建刚所言,“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鼓励。”

  重奖举报者,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在于打消了不少人的环保顾虑。不必讳言,即使是周建刚,在举报之初,曾收到过“不要管闲事”的“警告”,甚至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也曾一度“消失”。然而事件的进展出乎他的意料,结果更让他“意外的惊喜”。没有报复,没有责难,只有感谢和奖励。现在的他,“时刻关注环保问题,12369是我经常拨打的电话,这已经成为习惯”。一张30万元的奖励支票,赋予了他对国家环保治理无比强劲的信心,而后者却是无价的。

  从治理的角度来看,重奖举报者是一项有力的举措,更是一种鲜明的态度。环保为了人民,环保也要依靠人民。公众既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恶性环保事件的爆发,往往是对环境污染长期漠视、纵容的结果。只有发动群众揭露环保弊病、正视污染难题、切实处置修复,才能最大程度上消弭环境污染带来的隐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重奖举报,激励公众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执法能力的缺陷,变环保部门的“单打独斗”为“全民环保”。

  “靖江毒地”还在疗伤,周建刚坦言,“对我个人而言,算是翻篇了,划上一个句号。”但对环保事业来说,这才刚刚开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让更多的“周建刚”能够站出来,一起投身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那么距离宁静、和谐、美丽的生活也就不远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