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河南南阳,在某中学举行的手机销毁大会上,几十部从学生处“收缴”来的手机或被猛锤砸烂,或被扔进水桶,老师的高声喇叭里播报着被砸手机所属学生的“事迹”。事后,校方表示,“我们也没有办法,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花朵”“幼苗”“雏鹰”等一系列稚嫩脆弱的意象比喻孩子,而如今,一把重锤却用暴力的形式配合着指名道姓的通报批评,以毁灭的方式迫使学生直面一地狼藉,最后,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学校,这一片本该承载着教育和引导职能的乐土,如果在学生的心中被物化成为权力压制下的受难之地,则实在有些令人唏嘘。
如今,社会竞争进一步加剧,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将“军事化管理”作为招揽生源的噱头,对学生的日常起居与学习细化成精确到分钟的硬性规定,其中不乏有学校制定严格的“打分制度”来对学生的自主行为进行“围追堵截”。“上课时超过1分钟不动——扣分”“自习时擦眼镜——扣分”“晚上熄灯后睡不着——扣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规定像套牢学生的金箍、捆仙索。而校方则高高占据“统治者”的高位,俯瞰着被管理的学生,带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崇高理想,享受“高升学率”带来的优越感;同时,学生也只好无奈灰头土脸地顺应着刚性的要求,日复一日地机械重复。
可是,教育从来就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的胜利,眼前单方面的胜利最终走向的是双方悲剧性的倾颓。
学校对学生行为的“围追堵截”,呈现出的是一种学校权力的膨胀,是畸形的升学淘汰规则下衍生出的学校越位行为。过度追求升学率而围剿学生的天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以及自主能力的培养,最终结果只能是“学习机器”的批量化生产。而丧失了作为新时期学生该有的活力与朝气,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必然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窘迫现象。
相反,教育理应是学校与学生的双赢。成长中的幼苗有千姿百态的发展趋势,学校要做的就是正确地引导其大方向的正确,对于误入歧途的枝丫进行宽容与温柔地矫治,而不是暴力地折断和伤害。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支持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替僵化的管理制度松绑,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片自由且健康的土壤。相应的,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也会催生更多优秀自律的学生,他们充满创造力和活力,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此教育,岂不乐哉?
文/王齐(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