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别把满身演技用在了家长微信群中

来源:红网 作者:邓琛 编辑:夏熊飞 2017-10-19 00:04:02
时刻新闻
—分享—

  ——本文系红网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10月16日,一组高三家长群的微信截图在网上流传。班主任私自查收学生手机,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家长提出侵犯孩子隐私权的质疑,老师仗着部分家长的无脑吹捧,公然训斥质疑家长。此事中,固然不乏一些真诚的赞同者,但更多的可能还是为了迎合与取悦,而这些“马屁精”家长是最让人尴尬和反感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从传统的“点对点”交流变成了“点对面”交流,而家长群也变成了没有硝烟却乌烟瘴气的江湖。许多家长专营拍马屁之事,奇招百出地对老师进行吹捧——“千言万语倾诉不了对各位老师的感谢之情”“我要为你们深深地鞠上一躬,你们真的辛苦了”……更有甚者,每逢发言必写千字感谢信,大有一种势要夺得戏精盟主的豪情壮志。

  家长群变了味,根本原因是家长替孩子向老师“求关注”的心理驱使。一方面,家长希望通过对老师的赞美和感谢,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微信群的存在使得这种追捧成了一场竞争,一个家长起了头,其他家长生怕落后,仿佛谁成为了吹捧比赛的佼佼者,谁的孩子就会成为老师跟前的红人,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家长的这种心理无可指摘,合理的感谢也未尝不可,但赞美一旦成群结队,谄媚自会粉墨登场,拍马溜须会带来不舒适感和扭曲的权力关系。

  这种不舒适感主要来自刷屏带来的信息湮灭和肉麻的曲意逢迎。老师任何时候发送通知,都有一大群人立即跟进:老师辛苦了。这种毫无意义的刷屏使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被湮灭,这对于后看到信息的家长和发布通知的老师而言,都是闹心事。而部分家长套路式地曲意逢迎,超过了正常的表情达意,弄得丑态百出。有的家长也会觉得被绑架了似的,不回复不像话,回复也只能沿用“辛苦了”的套话,看似毕恭毕敬,实则毫无意义。

  官场上有“语言贿赂”的问题,家长群里的阿谀奉承也是一种“语言贿赂”,以学生为“人质”,绑架家长,扭曲了正常的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对老师表达正常的感谢无可厚非,但一旦变成赤裸裸的拍马屁,事情就变味了。遇上一些没有主心骨的老师,“被抬了轿子”就变得轻飘飘的,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老师一样,把家长群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一言不合就公然训斥家长。但老师心里要有一杆秤,应该明白师道尊严和滥用职权的区别,况且铁打的老师流水的学生,今日阿谀奉承之人很有可能是他日恶语相向之人。

  如今微信家长群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其仍有存在的意义,如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有时不能准确地转带学校通知,而家长群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这种可能性。不能使其消失,便应使其完善,要改变微信家长群的“微环境”,就得改变教师和家长的“微行为”。

  首先,家长应摒弃通过追捧博关注的套路。家长应正视群的作用,这只是一个了解孩子在学校动态的窗口,而并非复杂的社交场合,“简单点,交流的方式简单点,你又不是个演员,别设计那些语言”。在具体的事件面前,少些形式主义,多些冷静思考。

  其次,老师和家长在创群之初,可以协商草议群规。家长群这种媒介手段,很大程度上重塑了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其中的规则需要在最开始的时候拿出精力构建,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家长群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但也可能是“马屁精”的温床。可是人生并不如戏,别把满身演技用在家长群,真实且真诚,才能让家长群不变味。

  文/邓琛(湖南师范大学)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