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0月13日讯(记者 吴公然 摄影 陈杰)在湖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安,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毅君,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易放辉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问答实录。
湖南经视记者:2013年以来,湖南把湘江保护与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实施,有哪些好经验?如何向一湖四水推广?
詹晓安:我先来回答你的问题,湘江治理与保护作为我们省的“一号重点工程”,2013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一是江水更清。经过这几年的治理,湘江的水质明显好转,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流域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了93%,Ⅱ、Ⅲ类水质占评价河长比例达到98.7%,56个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98.6%。
二是河道更畅。这些年我们持续加大了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加强了河道的管理、采砂的整治、航道的整治,现在我们整个湘江流域通航和行洪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三是两岸更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平方公里,复绿矿山1500多公顷,新增造林面积达到了5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5%,湿地保护率提高到69%。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湘江在保护与治理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具体可以概括为:
高位推动。湘江保护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成就,离不开省委、省政府把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一号重点工程”,特别是杜家毫书记、许达哲省长高度重视,高位推动。
整体推进。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思路,并且按照这个思路制定了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了系统的治理与推进。
系统治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截污与治污并举,坚持河道、洪道和航道治理并力,坚持机制建设与体制创新并进,打好治山、治水、治湖、护田的整体战。
合力攻坚。建立了协同联动机制,有效整合了湘江流域各省市县、涉水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治水护水力量,做到区域联动、流域协同、内外互动、城乡并进。
在推进河长制的过程中,我们也将会把我们在湘江治理和保护过程中所形成的高位推动、整体推进、系统治理、合力攻坚四大经验向我们一湖四水推广,确保我们在整个保护水资源、保护江河安全的过程中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湖南卫视记者: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水生态文明建设。过去五年湖南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怎样?成效如何?
罗毅君: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五年来我们一直在践行这一理念,水是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之一,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解决水资源紧张、水污染等问题,使“一湖四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生态理念融入到水利建设、管理、改革全过程。我们从工程的规划、设计到实施及建后管理,始终践行生态理念,落实生态措施,建设生态工程。2016年6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在水资源管理、河湖保护治理、河道采砂管理等方面探索推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真正把生态治水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把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考核“四项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管控行动,对20个行业63种产品实施强制性用水定额标准,以严格的管理措施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硬约束不断增强。与2012年相比,湖南2016年万元GDP用水量从204立方米减少到123立方米,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2提高到0.505。全省万元GDP用水量从“十一五”末的204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123立方米。
三是把河湖系统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治水的重点任务。以持续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和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突出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施水陆统筹、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做到“四水协同、江湖联动”,加快构筑“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截至目前,湖南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48%,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9%,一批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受损河湖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2016年以来,大力推进洞庭湖区沟渠清淤增蓄行动,已清淤大中型沟渠6710公里、小微沟渠1.7万公里、堰塘20721口,部分堤垸灌排自如、水清岸绿的生态水网初步恢复,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四是把水生态基因融入到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以长沙、郴州等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河湖水系连通、水土保持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将水工程、水文化、水景观主动融入到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快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水生态工程,特别是长沙、常德、郴州等市构建了“山、水、人、城”相互交融的动人局面,真正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逐步成为现实。当前一大批水利工程建成不但是保安全、保供水的水利工程,也是改善生态、美化环境的生态工程,还是广大群众亲水近水、戏水乐水的休闲区。
红网记者:有效地解决饮水难、饮水不安全问题,也一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十八大以来,湖南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成效如何?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成果?
易放辉:感谢红网记者朋友的提问。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是我们省委、省政府的郑重承诺,也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热切期盼的一项工作。近年来我们让老百姓喝上安全、放心、干净的水,作为省水利厅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十八大以来,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群众受益面广。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9亿元,解决了25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包括国家规划外的洞庭湖区265万人)。至目前,全省已累计解决375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12年的43%提高到目前的76.6%,是我们农村安全饮水投入最大、老百姓受益最广的五年,也是群众反响最好的民生水利项目。
二是各地措施有力。各地各部门全力做好资金筹措、项目建设、建后管理等工作,确保饮水安全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比如,常德市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作为幸福常德“一号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千吨万人以上的水厂覆盖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77%。
三是积极创新模式。农村安全饮水是一项比较难推的工程,十八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模式创新,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PPP等新模式,目前在湖南取得了好的效果。比如,嘉禾县推行以县为单位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全域覆盖,形成了城乡居民饮水同水源、同水质、同水价、同服务的良好格局,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十三五”还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安全饮水的投入力度,适应广大群众更高的生活质量要求,下一阶段我们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在工作思路上,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工程管理专业化”,通过新建、扩建、改造、联网等措施,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供水工程。
在工作目标上,进一步提高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到2020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力争达到80%以上(其中洞庭湖区90%以上,长株潭地区85%以上,湘南片区和湘西片区80%以上),全面解决4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在推进方式上,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由县级人民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对工程规划、资金筹集、项目实施及运营管理负总责,省市负责监督和考核。
在建管模式上,突出精准扶贫项目,大力推进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营,推进一批PPP项目早日落地。2016年、2017年开局良好,去年巩固提升了2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4万人,今年巩固提升320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0万人。确保每年的投入规模不少于30亿元,每年解决巩固提升的农村安全饮水人口不少于300万人。
湖南日报记者:请问罗厅长,在防御洪灾,尤其是防御今年经历的超历史洪水,湖南多年来大规模水利建设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罗毅君: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你的提问又让我们回到了6月底、7月初战火纷飞的抗洪岁月。今年的汛期是不同寻常的汛期,今年全省共发生了14次强降雨过程,尤其是6月底到7月初,湖南受强降雨的袭击发生了洞庭湖水系特大洪灾。过程累计雨量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时段雨强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河流水位之高、入湖流量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防汛抗灾形势一度极为复杂严峻。通过全省上下顽强奋战,夺取了抗洪抢险救灾全面胜利。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是防洪减灾的基础。多年的实践表明,水利工程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效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防汛抗灾的胜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坚持不懈大干水利,水利工程对于防汛抗灾工作的重要性有很多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抗御洪水能力明显增强。我这里有一组数据,据统计,今年全省共发生各类险情6640余处,其中较大险情133处,和1998年相比,分别只占1998年的1/5、1/10,险情明显减少;全省14121座水库安然无恙;1998年洞庭湖溃决大小堤垸163个,今年整个洞庭湖区仅出险421处,未溃一堤一垸。今年许多地方发生的洪水超过了工程设计标准,但工程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没有发生垮塌事件,这是多年来坚持不懈大干水利,能力不断提升的结果。
二是极大减轻了防洪压力。通过实施水库、湖及排涝工程联合调度,有效应对了湘、资、沅及洞庭湖洪水,极大减轻了沿线城市防洪压力。比如,五强溪、柘溪等大型水库洪前预泄,多腾库容13.66亿立方米,高洪时拦蓄洪水近40亿立方米,分别降低了沅水桃源站、资水桃江站水位2至2.5米,避免了益阳市区和桃江县城遭受“灭顶之灾”;关键时刻,加之三峡水库调度,缩短洞庭湖城陵矶站超保证水位时间6天左右,降低城陵矶水位约0.6米,避免了城陵矶河段发生超历史高洪水位,实现水库群调度效益最大化。
三是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气象、水文、防汛部门建设的大量监测预警设备设施,既为各级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及时转移人员赢得了宝贵时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大幅下降,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全省因山洪灾害年均死亡113人,目前已降至2012年以来年均34人。2017年,全省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指导人员转移194万多人,122个县市区中有105个实现了“零伤亡”。
今年的特大洪灾,也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湖南水利工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还有一些短板,下一步我们要坚持不懈大干水利,尽快补齐防洪短板,不断夯实工程基础。
新湖南记者: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水利的基础支撑作用十分重要。请问,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湖南水利发挥了哪些支撑作用?
詹晓安:感谢你的提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在座的都知道,湖南最重要的省情是水情,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既得益于优越的水系水资源条件,又受洪涝频发、局部缺水所制约,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工作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大兴水利,水利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水利工作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推动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用“拉动经济”“改善民生”“保障安全”“改善生态”四个关键词来概括积极作用:
“拉动经济”,就是大规模水利投入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五年共投入1176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极大地带动了建筑、建材、机电设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就业,拉动了内需,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三支利箭之一。
“改善民生”,就是水利发展成果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突出表现在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建设,五年解决了252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实施了大中型水库及灌区、“五小水利”等一系列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尤其对于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保障安全”,这些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切实增强了全省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省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战胜了2017年特大洪灾等连年的洪涝旱灾。这五年比前五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死亡(失踪)人口分别减少16%、20%、54%、20%。
“改善生态”,就是通过严格水利管理和建设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落实,促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河道采砂整治、河道保洁,“一湖四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开展水土保持、水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工作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又促进了美丽乡村、宜居城市建设。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我们还有很多差距,包括局部地方的防洪能力不高,老百姓比较关注的用水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还有的地方生态修复任务还很重,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努力,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