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首页 | 新闻热线 | 在线投稿
当前位置:

皇都侗族文化村:“民族旅游+”大放异彩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沙兆华 胡益龙 编辑:李丽 2017-10-11 11:51:13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日报记者 沙兆华

  通讯员 胡益龙

  皇都侗族文化村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群山环绕,溪涧纵横,坪坦河贯穿东西,侗家聚居区形成的头寨、尾寨、新寨、盘寨依水而建,好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9月底,记者来到皇都侗族文化村,放眼望去,风雨桥、凉亭、寨门、吊脚楼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侗族大歌悠扬清脆;侗族民俗古朴纯雅;侗锦服饰美不胜收,初到这里,立即就感受到浓郁的侗文化传承。这里不愧有“侗族文化博物馆”之美誉,“侗锦之乡”“侗戏之乡”的美称。

  说起变化,村支书李练东介绍,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皇都侗族文化村创建国家级4A景区为契机,探索“旅游扶贫”。省财政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每年安排扶持资金6000万元,共支持1.8亿元,为皇都侗族文化村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强大资金支撑。同时,撬动民间资金投入近4.3亿元,走出了一条“挖掘侗文化,农业加旅游”的发展新路。这两年,皇都侗族文化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传统村落”等众多“国字号”称号。今年1至9月,该村接待游客260万人次,比前两年总和还多,实现旅游收入近4亿元。

  民族风情资源被充分挖掘,成为旅游的内生动力,皇都,不仅让游客感受到山水侗乡的美好,更感受到侗族这个古老少数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通道上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皇都写生基地负责人彭美艳介绍,通过组织高中生、大学生来这里写生,仅今年就已完成了5000多人次的接待,成为村寨假日经济闲暇时的有效补充。采访时,邵阳三中学生陈棕德正好在新寨的寨门前写生,他对记者说:“爱这里的侗族建筑,更爱这里淳朴的人们。”

  湖南大学也在这里设立了“侗心木栈”,将侗乡织锦发扬光大。湖南大学杨苗老师带领一批大学生长期扎根侗寨,汲取极具特色的民族符号,在侗锦的图案中融入了现代的创意元素。“侗心木栈”成为这些创意产品展示和销售的地方,许多游客对此爱不释手。

  旅游不仅需要面子,而且需要里子。皇都侗族文化村711户、3073人,全部是侗族,至今还保持着古朴的民风。在村民杨丽莉的家中,有4间民宿房(不带卫生间)。记者来访时,已近国庆假期,记者好奇地问:“现在每天一间房50元,国庆会涨价么?”杨丽莉回答:“不会涨价,小村寨里都不会涨价。”侗家人的淳朴可见一斑。

  淳朴,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被延续至今,而贫穷,小村已把它抛在了身后。目前,皇都侗族文化村围绕旅游产业进行种、养、加工和开办客栈、农家乐,全村90%以上的农户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今年可以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

  2年前,30多岁的欧迷沙在村里摆起了摊,卖些旅游小纪念品。这以前,欧迷沙夫妻俩都在外打工,勉强维持家中2个孩子的生活,是村里贫困户。如今,欧迷沙靠着摆摊经营,丈夫在村里当建筑工,2年的积蓄就能翻盖新房。欧迷沙高兴地说:“新房年底建好,到时家庭旅馆一开业,这日子会越来越好。”

  吴运勇,37岁,从小就学到裁缝手艺,早年到浙江服装厂打工,家中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吴运勇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小规模民族服装厂,专门订做侗族民族服装,受到游客欢迎。今年,吴运勇带动家人一起实现脱贫。

  “民族旅游+”扶贫模式让小村及周边村寨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据坪坦乡乡干部石全寿介绍,核心景区带动其他村寨发展,将旅游产业链条拉长拉宽,引导暂时还没有开发旅游的村寨农户围绕游客需求开发、生产手工艺品,进行生态种养等实现收入增加。目前,皇都周边建成一批旅游生态基地,开发种植猕猴桃、提子、草莓等生态水果1300余亩,发展了一大批生态稻田养鱼、土鸡、土鸭、兔子、竹鼠等特色养殖户,“开办小产业、发展侗寨游”已成共识。

  今年来,为了让皇都的名片更响亮,通道侗族自治县充分发掘出了侗寨的文化魅力,以文化相约四海宾客,先后组织了“大戊梁歌会”“喜迎十九大,侗乡人民唱起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侗乡,感受她的美好新貌。

  记者手记

  只有本色不变,才能大放异彩

  沙兆华

  来皇都侗乡采访前,不少人跟我说:一定要学一句侗语、一首侗歌。在皇都,这些学习都能轻易有所收获,特别是侗语,让我感受最深,在百米侗语小路上,用汉语标识了侗语的吐字发音和大意,一路走过,几十句日常侗语就了然于胸,如果还不满足,便可以随意跟着侗乡村民学,因为这里的村民都讲侗语,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在皇都侗家,村里人至今还习惯于用侗语交流,孩子们没上学时,首先学习接触到的都是侗语,形成了皇都侗家的文化传承现象。

  经过3年的旅游经济发展,皇都侗乡村民的头脑活了,口袋鼓了,但行走在侗乡,依旧感到,那古老淳朴的民风没变,那夜不闭户的传统没变,那热情好客的风俗没变,那延续千年的底蕴没变,犹如那方土地依然风清水净。

  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应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出发前固守的初心。如今,在各地民族风情游迅速开发中,一些传统风俗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其打着民族风情幌子的前景必会黯然失色。皇都侗文化村在开发民族地区旅游时,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走出了可持续发展、“保护性开发”的道路,让侗家风情大放异彩,“侗家文化活化石”美誉得到最好诠释,守住初心,方得始终。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返回专题频道首页